
《中国科学报》记者 冯丽妃
“2024年,威立全年出版来自中国学者的论文64,000余篇,较2023年增长17.7%;我们全球编辑团队中已有4600余位中国学者担任学术职务;我们在材料科学、工程、健康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联合推出10多种合作期刊,其中12种中国合作期刊首次获得影响因子,19种期刊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近日,威立全球学术出版高级副总裁丽兹·弗格森(Liz Ferguson)和威立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张莫依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
不止如此,从建立科技期刊创新联合实验室、设立“Wiley新锐科学家奖”到聘请中国科学家担任资深编辑,威立这一拥有218年历史的学术出版巨头,还在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深耕中国市场,积极构建连接中国与全球科研界的知识桥梁。
深耕中国:合作与赋能双轨并行
今年5月24日,首届“Wiley新锐科学家奖”评选活动在京落幕——5位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年科学家经过激烈角逐脱颖而出。
“这个奖项是威立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颁给中国科学家的奖项,不仅代表了我们致力于将中国科研创新成果推广向世界,也体现了我们对表彰青年科研人才的承诺。”张莫依说。
据悉,本届“Wiley新锐科学家奖”着眼于生命科学领域青年科学家的遴选,共计收到超过500份申请。经过严格的评审环节,最终评选出5位获奖人及19位入围奖。
“青年科学家如璀璨星辰,为科学探索注入新方向与新活力。我们非常欣喜有机会见证‘Wiley新锐科学家奖’的成功举行,以支持青年科学家推进科学前沿、塑造未来格局。”张莫依介绍。
此次奖项合作是威立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战略合作的一部分,也是双方携手创建的“科技期刊创新联合实验室”的重要里程碑成果。张莫依表示,威立深切感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提供的支持,有力推动了评审进程。未来,双方将继续携手突破认知边界,加速全球科学发展。
下一步,张莫依表示,威立计划将“Wiley新锐科学家奖”打造为长期设立的奖项——从聚焦生命科学拓展至更广泛的领域,支持跨学科研究者的进步与发展。她告诉《中国科学报》,对青年人才的赋能不仅能吸引更多优秀学者投身科研事业,更能助力他们实现科学理想。除此之外,威立还将充分整合其全球资源,通过国际学术会议、专题报道等形式,帮助获奖学者将其突破性成果推向世界舞台,显著提升其国际学术影响力。
2025年5月,张莫依履新威立新任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也是威立史上首位担任该职位的中国人。她表示,这一任职彰显了威立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
“40多年以来,威立持续深耕中国市场。我们深知,中国在全球科研与出版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张莫依提到,根据最新发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中国作者在SCI期刊的发表论文数量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持续推动着多学科领域的创新突破。
面向未来,张莫依表示,威立将致力于持续输出前沿优质的学术内容、创新的解决方案与全面的服务,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赋能中国科研界,提升科研成果的发现与国际化传播效能。威立将秉持以作者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依托高质量的内容数据库提高科研效率,凭借成熟的期刊矩阵提供多元化的成果发布渠道。此外,还将通过提供全流程优化的作者服务体系,并运用前沿AI工具加速科研发现、简化出版流程,助力中国学者提升国际学术声誉。
范式转变:OA与AI驱动出版革新
在全球科研生态加速向开放获取(OA)和人工智能(AI)驱动转型的大背景下,威立全球学术出版高级副总裁丽兹·弗格森(Liz Ferguson)强调,OA与AI已成为推动出版革新的两大核心动力。
“向OA的转型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变革,更是一种范式转变——开放科学时代的全球知识传播。”弗格森指出,威立致力于通过提供集成技术与服务优化出版流程,并实施严格的科研诚信措施,通过“双策并重”确保科学的可信度和高效传播。
据介绍,威立已与全球超过100家机构达成“转型协议”,并在持续优化OA期刊矩阵,如近期推出全新的开放获取期刊系列——Forward系列。该系列依托一流的编辑支持、顶尖的工作流和最高标准的科研诚信,为作者提供了独特的服务体验。
与此同时,弗格森表示,当前,学术出版正处于下一轮重大变革的开端——AI。它有望重塑人们发现、学习和工作的方式,既带来令人兴奋的新机遇,也伴随着复杂挑战。从出版商视角来看,弗格森认为,AI在优化作者的出版流程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
目前,威立正在积极探索AI在出版领域的应用,鉴于每年处理超百万份投稿,当前AI应用的重点聚焦于改善同行评审这一“痛点”环节。如其投稿、筛选和同行评审系统Research Exchange平台,通过嵌入的AI工具,可辅助完成稿件初审、与审稿人匹配等工作,从而显著提升作者与编辑队伍的合作效率。
“总体而言,威立对AI的应用持审慎而拥抱的态度,聚焦生产力提升、创新试验与边界突破——有效则推进,无效则转向,总体目标是提升速度、准确性与效率。”她强调说,“我们会持续倾听研究者的反馈并进行动态调整。”
近期,威立发布的作者指南明确规定了AI使用规范与声明要求,其制定的四项AI原则包括:人类监督,可信度与透明度,安全与公平,治理与问责。威立还就作者在写作中如何使用AI发布了详细指南,首版专门针对图书作者。此外,还制定了AI内容许可声明,明确对第三方使用该机构的内容用于AI场景的预期与要求。
此外,弗格森介绍,威立还在发起聚焦AI领域的新刊。
张莫依表示,目前,威立正积极寻求与全球顶尖AI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以获取更深入的科研洞察,包括已签署多项将AI技术应用于特定科研场景的新协议,并与欧洲航天局达成合作,共同优化其AI驱动的地球观测模型。
张莫依介绍道,威立发布的覆盖全球近5000名科研人员的大型调研报告ExplanAItions显示,中国科研人员在科研流程中应用AI的比例高达59%,显著高于全球其他地区44%的平均水平。
基于这一趋势,她表示,威立致力于通过三大举措满足中国本土科研需求:积极推动技术赋能科研出版创新升级;融入并参与构建中国学术AI 产品生态系;推动 AI 与中国学术共同体的融合,以加速中国乃至全球的科研进程。
未来愿景:构建全球学术桥梁
作为一家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学术出版机构,威立目前拥有近2000种学术期刊。弗格森表示,威立将持续优化出版服务流程,打造高水平国际期刊。
弗格森分享了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最新公布的2025年期刊分区表中,《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期刊在中国科学院期刊排名中从原先的材料化学类一区期刊,扩展为综合性多学科期刊的一区TOP期刊。这一权威排名体系的客观评估,标志着该刊已成功转型为跨学科期刊。
据介绍,目前威立正将“Advanced”系列期刊高质量的出版服务扩展至生命、健康和环境科学领域,为更广泛学科的研究人员提供优质出版支持。该系列期刊始终秉持严格的审稿标准,尽管其发文量有所增加,但投稿量的增速更为显著——这促使威立不断提高标准以维护其学术声誉。在此过程中,该系列期刊正在扩展至肿瘤学、生物医学工程、数字健康等重点领域,以引领不同领域学术出版的发展。
作为“Advanced”系列期刊扩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威立还在中国、英国和美国多地聘任了多位具有生命科学、健康科学学科背景的资深编辑。“这些来自中国科研界的编辑们,将不仅主导新学科方向的开拓,还将筹备系列子刊的创刊工作。他们能精准把握中国科研人员的需求,这对于我们优化品牌定位、彰显中国科研实力具有意义——即服务于中国学者,进而造福全球科研共同体。”弗格森说。
张莫依表示,威立是一家拥有悠久历史的领先全球的出版机构,始终站在学术传承与创新变革的交汇点。同时,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出版机构之一,威立已与中国科研界建立了深厚持久的合作关系。例如,携手中国顶尖科研机构共同打造高质量学术期刊矩阵,提供强健的出版平台解决方案,与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有科出版等战略合作伙伴联合创办了多本学术刊。
“值得自豪的是,中国学者在威立期刊集群的年度发文量持续保持同比增长,这既印证了中国科研成果的卓越水准,也彰显了我们服务中国和全球科研界的长期承诺。”张莫依说,威立在全球跟将近600多家的学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也在助力中国科研人员与这些国际知名机构的合作。例如,国际顶尖学会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是威立的出版合作伙伴——2024年, 威立支持中国科研人员在该学会旗舰期刊 AGU 上发表了 数千文章,该数字也保持逐年稳定增长的态势。
履新威立中国区总裁后,张莫依在谈及威立未来的发展战略愿景时表示:将持续投入中国市场、以科研人员需求为核心、搭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学术桥梁。“未来,威立将持续优化出版服务流程,助力优秀的中国科研成果通过高水平期刊走向世界。我们致力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声誉,推动全球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与深度发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学术生态系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Wiley开放科研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1312-149394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