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民
中国的主体民族从哪里来? ----《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读书笔记摘录
2024-3-11 13:37
阅读:3828

前段时间我偶然在图书馆借到《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徐旭生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2023年4月第1版—据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排印)], 觉得这本书像天书一样把整个中国民族传说时代的古史说得很通透,所以很激动、忍不住做了许多摘录笔记。本文从中筛选其中一小部分,与像我一样对于古史没有太多基础概念、只知道一点儿古史传说的读者朋友分享,而对于希望了解更多的读者,则推荐阅读原著。

《中国古史传说时代》这本书关于中华民族来源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全民族起源于三个不同部落集团,华夏集团只是其中之一;大禹之前的那些人物事迹都是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而我们后人应该如何从中发现和辨别真实情况,以及神话传说中的那些人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根据《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在远古时期中国土地上主要有三大部落集团,分别是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华夏集团早期生活在陕西和甘肃交界的黄土原(或靠近这个区域)、称为少典氏族,这个氏族分出两个氏族,一个是黄帝氏族(姬姓),一个是炎帝氏族(姜姓),这两个氏族都逐步向东迁徙。炎帝氏族沿渭水、黄河向东,直到河南、河北山东交接处附近;黄帝氏族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的山根,直到北京甚至河北的北部。东面与华夏集团相接的东夷集团所在地是如今的山东北部(可能达到了山东省全境)、西至河南的东部、南至安徽中部、东临大海。位于华夏集团南面的苗蛮集团中心处于湖南、湖北两省,东至江西省大部、与东夷集团在地理上相接,西部与南部边界不详。

在炎帝氏族东迁之后,遇到东夷集团部落、发生争斗。此时东夷集团的生产力与华夏集团相仿,首领为蚩尤,逐渐发生战斗,东夷获胜,炎帝氏族部落被迫向北迁移并求救于黄帝氏族部落,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一些冲突,黄帝部落把炎帝部落收抚后与蚩尤部落集团作战,经过不少时日的战争后获胜。黄帝从东夷集团提拔了新首领少嘷,而东夷部落也开始与华夏部落融合。在很多年之后,高阳氏首领颛顼领导这两个氏族融合后的新集团,融合十分成功,而且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又过了多年之后来才到尧舜禹时代,才有大禹治水的故事。到了这个阶段,华夏和东夷集团已经融合很好,可是又开始与南方的苗蛮集团冲突起来;据说起源主要是宗教原因,结果苗蛮集团因为还比较落后,被华夏与东夷融合后的新集团在战斗中轻易而彻底击败。不久,来自北方的祝融去南方传播教育和文化,苗蛮集团接受了北方宗教。而来自苗蛮部落集团崇拜的神灵如伏羲、女娲开始逐步加入三集团共合体神灵的大系统中。

长久以来,许多人认为中国主体民族来自华夏,不知道除了华夏集团还有东夷集团、苗蛮集团,他们共同构成中国主体民族的三大来源。这是因为华夏集团过于显赫、成为中国全族的代表,而把其他两个集团掩蔽下去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三个集早已完成同化。现存历史传说黄帝战蚩尤所依据的是华夏族的版本,关于蚩尤并没有留下东夷部落的版本;不过,蚩尤本领高强、威名显赫,是一位失败的大英雄(现有流行传说中的蚩尤似为反面人物)。据《龙鱼河图》所载, “黄帝画蚩尤像以威天下”,在蚩尤死后对他的祭奠持续非常多的年月;后来刘邦起兵、宋太祖征河东,都祭祀蚩尤。

在传说时代有“人帝”如黄帝、蚩尤,也有天神;可是黄帝和蚩尤都能命令他们为自己作战。黄帝可以命令应龙和女魃,而蚩尤可以命令风伯和雨神。古人认为他们的人帝就应该有这样的威力,这个情况和后来神话就不太一样了。

在现场的典籍中,来自东夷集团的少嘷、太嘷、嘷陶、伯益等东夷集团的人物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圣君贤相的文字系统中,而关于苗蛮集团的人物甚至他们的神灵如伏羲、女娲在春秋时期以前的典籍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到了战国时期若有若无,到了战国末期乃至西汉初期才大盛起来。苗蛮集团的传说人物进入大华夏系统为战国中期,最大推手是庄子。庄子不是南方人,但是地处宋地、交通便利,易受各方面影响。他游心远古,因此希望话说得越古越好,而伏羲、女娲正好符合他的这一嗜好。从尧舜禹时代到战国时代,差不过也过了2000年。这么久的时期,确实可以抹平三个部落集团在宗教和文化上的许多差异。

关于三集团之说,除了该书作者徐旭生之外,类似主张的还有蒙文通、傅斯年,所差异的在于传说中的那些神明到底属于哪个集团。需要说明的是,根据该书的论证,古代中国地域广阔、人口少(三集团人口总数不超过百万)、斗争并不激烈,相互残杀的事情比西方古代文化发达国家少很多。

根据该书作者徐旭生的观点,华夏、东夷、苗蛮三个集团对于中国文化都有像样的贡献,是秦汉时期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中国后来的文化承用了一个明君贤臣的系统,而该系统的古史部分所有名字则来源于三个集团,并不完全出自华夏一族。到了春秋时期,相互同化融合基本完成,原有差异已基本被忘记,后人就把这些传说中的名字揉到了一起。

这本书关于古人身份也有许多讨论,例如有巢和燧人氏族研究、共工氏的覆灭、神农和炎帝是否同一个人、三皇到底应该是谁等,还比较系统地讨论了洪水传说的性质、地域、大禹治水等。在这些讨论中,这本书提到说:在氏族社会时代,氏族的名字常常与个人名字相混淆而难以分辨。氏族中一般有一个神通广大、半人半神的人作为代表,活着代表氏族、死后很长时期依然用来代表氏族;如果这个人能力非常强大、显赫,死后很多年都可能是氏族的名字。该书作者还说: 远古时代史是神话的岁月。那时候的人还不能脱离鬼神去思考。凡是古代的史实、只要没有掺杂神话,大约是后人伪造的,至少说明是经过一番人为加工之后的;反倒是那些淆杂神话的说法接近史实。因此推测古史的研究从那些神话传说开始才能得到靠得住的结果。

任何名族,从有口耳相传的故事起到把历史记载下来为止,经历时间很久。很多重要事件被遗忘,而且古人对于事件概念早期也不讲究,甚至300年前与3000年前似乎差别不大,在他们看来只有古和今。因此古代历史工作者们对于欠缺的历史做了“补足”,并且认为古代社会近于一统的组织;只要看见一个著名氏族就认为是一个“有天下者”名号,就把那些各氏族名号堆起来形成一个朝代的宝塔,这正是过去经常看到的情况。

总之,人们对于古史感兴趣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像我们看待茫茫的宇宙一样很容易充满好奇。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又经过了怎样的融合、演变,确实引入入胜。特此向读者们推荐《中国古史传说时代》这本书。

 

Ps:

也许是画蛇添足,这里介绍一下该书的作者徐旭生(1888-1976),希望通过介绍这个作者简历,告诉读者这本书作者是一个十分靠谱、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学问家,以解除读者对于古史研究内容可靠性的担心、避免成为该书中所指当时颇为流行的“极端疑古派”。这本书作者徐旭生(1888-1976)是河南省唐河县人,1913年去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哲学,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31年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1937年任中国史学研究所所长。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直至抗战结束,研究所南迁至昆明。正像西南联大的物理学在昆明的辉煌一样,徐旭生同样在那八年艰苦岁月中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即《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这本书,后人评价说他对于中国传说时代古史系统性重建做出了开创性的系统贡献。这本书1943年首版后多次再版,是中国古史研究绕不开的经典之作。关于徐旭生的简历,读者可以在网上搜索,材料比这里讲得丰富多了。因为《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是一本400多页的著作,本文作者这里只是讲述这本书的部分观点,真正学习还是看原著才过瘾。

最后说一下《中国古史传说时代》这本书的附录。一个是关于洪水故事的起源(东西方),作者是一位英国学者(Sir James George Frazer)在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纪念会议上演讲稿的中译文;一个是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作者是竺可桢(原浙江大学校长、著名气象学家)、一个是读《山海经》札记,作者是徐旭生本人。这些附录本身也都是非常吸引人的题目,具有很好的可读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玉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4169-142489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