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民
温润如玉的知识分子顾金南 精选
2024-3-10 10:16
阅读:9113

 

世界五彩斑斓,古往今来人事代谢,有些人留在后世的刻痕深一些、有些人影响小一些,不一而足。可能部分出于年龄原因,这些年我常常想起生活中有幸遇到的一些人,他们在世之时影响不大,在经过人事更迭的洪流冲刷后如今在社会上几无痕迹;然而也许是本文作者因为个人经历之偏见和执念,他们在本文作者的心灵深处的印记反而变得历久弥新。

 

本文作者的硕士论文指导教师顾金南(1936.02.06-2014.08.20)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本文一方面深切怀念这位多年前远去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共情于可以想见而又从来没有听到的顾老师内心深处的感叹,回忆他温润如玉的风范和平和的心态。顾老师生于忧患岁月,他那一代人无论在个人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都是很不容易的。

 

在筹备本文的几个月间,在采访与顾老师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有交集的前辈、朋友以及顾老师家人过程中,本文作者对于顾老师的理解更进了一步,可以说是重新接受了一遍教育。

 

1、 顾金南老师的简历

 

顾金南在1936年出生于江苏省沙洲县(现行政归属张家港市)合兴镇悦来村,父亲顾文才、母亲吴留英,顾金南有兄(顾金堂)、弟(顾金荣)、妹(顾巧菊), 家庭成分属于贫农。他在6-12岁时在合兴中心小学读书, 1948年9月考入当时的大南中学;因为家庭生活实在困难(1949年前后他的二兄和小妹因病相继去世--根据顾老师自述,这件事情对他性格有较大影响),1949年1月他只能辍学去当地南货店当学徒,1950年9月插入初中二年级(1952年3月因为健康原因休学一年,次年插入初三年级),1953年初中毕业考入沙洲中学读高中。1956年他到南京大学学习物理[当时是五年制],1961年毕业后跟随施士元先生读研究生,学习原子核理论四年时间,图1是顾老师在南京读书期间照片或合影。顾老师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直至退休。

 

顾金南在幼年阶段他家所在的村镇有战火波及,据说在他老家房子和院墙上有很多弹孔,因此他关于战火应该有相当程度的记忆。另一方面,虽然他家境贫困让他吃了一些苦(辍学做工一年半多),不管怎样他还是有机会进学堂。那时他的学习应该完全是靠本人自觉,而且学习方法应该也比较好,所以即使因为健康原因休学,他依然是妥妥的小学霸。据本文作者采访了解,那时顾金南学习比较轻松,他在中学阶段阅读了许多文学作品,打下了较好的文字功底。

 

顾老师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几乎每年都需要填写自我鉴定表,而顾老师每次都写得详详细细,从多方面分析汇报自己在学习的效果、态度、目的、思想、现有问题、未来改进方向等全方位的感想。由于顾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讲话不多,而自我鉴定表里则洋洋洒洒(也可能因为他的文字功底好),这种差异显得十分强烈。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图1、左图:顾金南老师的本科毕业证件照片(1961年8月)

中图:顾金南在大学宿舍里学习留影,当时的电灯还比较简陋、书桌有彼时南

大资产[南大(桌)8079]字样尚依稀可见,摄于大学时期(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右图:南京大学物理系第四专业1956-1961毕业留念(第三排右起第一位是顾金南)。

 

顾老师在大学-研究生的阶段国内正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在农村粮食十分匮乏。那时顾老师在学校里,吃饭属于定量供应。他有意识地从口里省下粮票、食物,每过一段时间就积攒一小袋食物和粮票带回家。那些粮票等轻微地缓解了家人彼时无助的饥荒,不过,顾老师本人可能也正是因此付出了代价---他在年轻时就患了胃病,从60年代开始有长期的胃溃疡,肠胃经常不适,吃饭只能软一些。像那时刚毕业的其他知识分子一样,顾老师到近物所工作不久也参加了社会主义教育(1965.10-1966.9)和干校劳动 (1970.10-1971.6)。据家人回忆,顾老师长期的慢性胃病使得他在外地的农村劳动期间吃了苦头,不管怎样他还是努力熬了过来,很不容易。

 

image.png

 

图2、顾老师参加国际会议,右边第一排第一下蹲者为顾老师, 摄于意大利,Erice, 1982年3月

  [照片中有许多国际著名学者参加,如日本学者有马朗人先生(中间处于C位、手持杯子的站立者)等。

其中来自国内有5人,包括杨立铭 (从后数第六排站立者)、徐躬耦 (第一排右边第二

下蹲者)、周孝谦 (第二排左起第三人、着深色上衣者)、高元义 (第二排左起第一位站立者)。]

 

image.png  image.png

图3、顾老师在东京大学访问工作留影, 摄于1988年

 

image.png  image.png 

 

图4、顾老师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访问工作照(1998年、意大利)

左图:与Paolo Guazzoni 教授、Zetta Luisa 教授合影;

右图:合影者姓名不详,黑板上“中国”显然是出于顾老师手笔(字体很端庄)

 

顾老师在读书时国内的外语教学主要是俄语,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开始学英文。顾老师的英语主要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自学的,每天早上收听收音机里英文广播。他参加了当时中国科学院的英语培训班,并通过考试。顾老师在1982年去意大利[见图2]、1988去东京大学物理系等学习访问[见图3];他从1994年起至退休后多次赴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核物理研究所等交流合作[见图4]。

 

2、 顾金南老师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顾金南老师在70年代末主要研究转动带交叉问题,八十年代中前期他转向玻色子模型,那时在国际上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很流行,包括顾老师在内一大批核结构理论专家转到这方面。他从1988-1992年指导的两位硕士生(WWX和本文作者) 都学习玻色子模型,因此他有近十年在这方面工作。从1991年之后,顾老师逐步转到了原子核壳模型方面,他和研究生(DLR、ZCH)在壳模型框架内做了一系列工作,包括质量数在150附近原子核的伽莫夫-泰勒跃迁、汞-铅区的核谱和一级禁戒贝塔跃迁、轻质量丰中子核结构等,研究成果逐步从国内走向国际舞台。

 

顾老师在国内出版的主流学术期刊《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后来更名为“Chinese Physics C”》、《科学通报》等期刊上发表30-40篇,其中1997年在《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上有4篇文章、1996年3篇、1995年2篇。他在国内的《核物理动态,后更名为“原子核物理评论”》也发表多篇论文;除了这些论文,顾老师还在《Chinese Journal of Nuclear Physics,已停刊》 上有一些论文。其中顾老师早年合作文章“ sdg IBM 的两种极限情况”[顾金南、凌寅生、高元义,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Vol. 6, No. 4, 453 (1982);Chinese Physics (1983) 转载]获得1982年院科技的四等奖。顾老师在国际原子核物理重要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C 上发表了4篇文章,这本期刊90年代还属于其中难度系数比较高的学术期刊。顾老师有1篇第一作者[PRC55, 2395(1997)]文章、2篇指导学生为第一作者[PRC58, 851(1998); PRC60, 054316(1999)]文章、1篇与近代物理所的实验组合作文章[PRC54, 1481(1996)]。据了解,顾老师在日本期间与同行(1987-1988年)曾指出过所谓C-4对称性,不过这方面成果只是发表在日本研究所的年报上,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工作没有在国际期刊发表、他后来也没有继续做;而这个概念在九十年代初被其他人发扬光大。

 

除了容易查到的科学研究论文,这里列举顾老师作为学者几条社会服务性工作:

(*) 在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杨澄中院士主笔的“我所转向以重离子核物理基础研究为科研主攻方向的过程” 原始档案(1987年6月22日)第2页中有这样一句话:“… … 我所顾金南、戴光曦等人提出搞双超的建议,即超钚和超重元素合成的研究,这个建议实际上和钱三强同志的建议是相吻合的… … ”。不知道当时顾老师和戴老师等人做了多少调研资料,以顾老师认真踏实做事的态度,他们应该是实打实下了功夫,由此在近物所历史画卷上留下了一笔。

(*)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顾老师是词条“远离贝塔稳定线核素(nuclide far from beta stability line)”词条的撰写者。现在远离贝塔稳定线核素结构和反应性质是当今原子核物理最活跃和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 在核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本科教科书是卢希庭的《原子核物理》,该书第一版出版于 1980年初。教科书当时都有一个十人组成的审稿会,顾金南老师是成员之一。不清楚当时是处于什么排列审稿会成员的,这个顺序为第一位来自原子能院、第二位来自近物所(即顾老师),其他成员都是当时著名高校的专家,如兰大、科大、清北、川大、北师大、南大和吉大。

(*) 顾老师参加了《重离子物理》[戴光曦、刘建业、徐树威、郭箕弟、顾金南、谢秀君、张敬业,原子能出版社 (1980)]这本书的编写工作,他主笔了第一章“远离稳定线核的研究、拓广和探索”(第1页到第49页)。那时国内外重离子物理都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在那时能出版这本书是很不容易的。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图5、左:近物所理论组合影(1992年、兰州),第二批左起第2为顾金南老师;

中:顾金南老师与师妹DLR、本文作者合影,摄于1992年、兰州;

右:顾金南老师与本文作者合影,摄于1991年4月、苏州    

 

本文作者1989-1992年在兰州受教于顾老师(读硕士学位),彼时三张留念照片见图5。本文作者那时学习的是有马朗人和雅开罗 (Franco Iachello)提出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在1991年本文作者根据一些实验现象提出在中重区所有大壳层有一个玻色子数截断,有了这个截断就可以很经济地解释一些实验现象,同时理解对于集体运动某些演化规律有帮助。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本文作者找到顾老师,顾老师当然也高兴听取本文作者不成熟的想法。当时顾老师说:你如果认为这是对的,你就大胆地说、大胆地写出来;你是年轻人,不要怕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没有关系。这段话给本文作者印象十分深刻,现在经常拿来给自己的研究生说这件事。顾老师如此鼓励本文作者有机会就大胆地冲出去,可能与他的经历、思考和感悟有关。

 

3、 顾金南老师的日常生活     

 

顾老师在1969年4月与王爱琴老师结婚。王老师于1965年在西北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专业方向为半导体),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中国科学院成立兰州化物所后因工作需要调动到化物所、多年后又调至甘肃省化工研究院工作,直至退休。他们晚年照片见图6;二人婚后育有两个女儿(GY、GL),她们如今都生活得很好。

 

image.png

图6、顾金南老师和夫人王爱琴老师 (1999年前后、云南或桂林旅游)

 

顾老师和夫人王爱琴生活很节俭,在七十年代两人工资收入只留下一半,另一半寄回各自老家孝敬老人、接济家人。顾老师和夫人先后去世后都归葬于顾老师的家乡,在老家也举行了葬礼。顾金南离家这么多年,那些亲戚愿意为他们老两口在家乡做这件事,在本文作者看来,这一方面是顾老师本人叶落归根的心愿,另一方面也与他们曾对于老家长期无私的帮助有关。

 

顾老师是江南子弟,除了具有传统江南子弟温文尔雅的那种风度,也有江南子弟那种聪慧的生活能力。在1990年底分房时顾老师搬到单位大院彼时落成不久的那个高层住宅里,本文作者和其他几个研究生帮他搬家时有一件事情印象很深:那时普通人生活条件并不太好,而顾老师家里有一个单人沙发,这个沙发是他自己设计、请别人打造出来的。沙发座位上有沙发弹簧和垫子,这是很正常的;不过,扶手则是用了车轮包了一层软布做出来的。关键是那个沙发看起来一点也不蹩脚,倒显得有几分别致,而且坐起来也十分舒适。在那次搬新家前,顾老师自己动手还设计了一套米白色家具,看起来十分大气实用。据回忆,顾老师还会搓细线[一头栓在门栓上、拉得很长]。从这些方面看,顾老师对于家庭建设是很上心的、也很有执行力。因为顾老师手巧,假如当初组织上让他从事核物理实验方面的工作,可能也是一把好手。

 

像许多父母一样,顾老师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经常在她们睡觉前讲故事,包括历史、物理(如黑洞)等科普,那时不像如今有那么多儿童书籍,不过以顾老师的在文史和理科方面的修养,他讲这些是游刃有余的。在周末他和太太带孩子们去公园、爬山,在郊区农民果园买水果。另一方面,与不少理论物理工作者类似,顾老师睡眠质量不高,据说他经常熬夜到1-2点钟,而且入睡“很轻”,有点动静就会醒来;好在睡眠问题并没有对于他的生活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顾老师的文科底子很好,在家里不时练毛笔字、写诗词等。本文作者没有见过他的毛笔字,不过他的钢笔字在规矩中透着清秀[也见图4(右)中的黑板上“中国”二字,有一定功力];他退休后在老年大学里学画画。本文作者见过他画的周恩来像、自画像和一些素描等,他画画时非常注重比例,反复测算比例后才真正开始做,那时他在家里还看一些历史书或小说等,也常去省图书馆和近物所图书馆。

 

顾老师为人处世的最大特点是从不张扬、从不与人争、做学问严谨认真、为人十分正派;这一点是所有受访者异口同声的共识。在这方面,有一件事情本文作者印象颇深。顾老师的研究生导师是施士元先生,而施先生的导师是二十世纪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即两度获得诺贝尔奖、具有传奇色彩的女科学家,所以施先生是中国核物理学早期发展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在这个意义上顾老师也是具有很高“辈分”的人。有趣的是,本文作者在学期间,顾老师从来没有提到过这件事,本文作者也是过了很多年之后才知道的这个事情。本文作者后来了解到,关于这件事情即使是他的两个女儿也是长大后听别人说起的, 而跟随顾老师学习合作长达六年时间的师弟ZCH[顾老师的关门弟子]对此也是一无所知。有人告诉本文作者说,顾老师在南京读研究生期间周围环境中许多人的个性是十分张扬的,在这一点上顾老师与周围的人对比十分强烈。顾老师的大学同学CTY老师说,"顾老师一直非常踏实、认真,愿意帮助他人";顾老师的同门学友LGL老师不容置疑地说,“顾金南在人品上那是绝对没话讲(意思是挑不出毛病、没有什么瑕疵)”。

 

4、 总结

 

顾金南属于五十年代末有抱负莘莘学子之中的一员。那个时代的青年学者生活都比较清苦甚至拮据,不过在心中一定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希望能成为优秀的物理学家。顾老师在参加工作的前期,工作安排难以自主。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他已过从事基础研究的黄金时期,但是他向前冲了一大步,基于代数模型和壳模型开展系列研究工作。图7是顾金南老师在90年代的生活照,一眼望去就是那个年月里儒雅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

 

image.png

 

图7、顾金南老师的生活照 (拍摄于90年代、地点不详)

 

根据顾金南老师的学友、同事和家人们的叙述,顾老师在冲突或利益面前总是能克制自己,没有人见到过他对别人表达不满或说别人坏话,更不用说发脾气。或许,有些人认为这对于一个老实人不算什么;而在本文作者看来,这是为人的高境界。 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从不抱怨,是知识分子的风骨。在一段时间内老实、踏实、不抱怨并不太难,难的是一辈子能够做到这些。顾金南老师一辈子谦虚谨慎、温润如玉,是道德修养方面的典范。

本文一方面缅怀老师,也是重新教育自己、启迪后来者。顾老师生活上与人为善,工作上严谨认真,踏实做事、在利益面前不争不抢,这些人格修养是非常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效法的。顾老师是1930年代出生的知识分子,他们许多人是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螺丝钉”。他们无私、爱国、敬业,辛勤劳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各方面迅速发展打下了基础,是共和国历史上十分值得记录、怀念、可敬、可亲的一代!

 

致谢:本文作者感谢顾金南老师的学友、同事、学生、家人、朋友们接受本文作者的访问,他们很热情地对本文作者讲述顾金南老师在不同阶段、各方面的点点滴滴; 在筹备本文的过程中近物所档案室为本文作者提供了许多便利; 多位师友阅读本文的初稿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没有这些帮助,本文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此一并致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玉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4169-142473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