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概要:本文属于对教学设计偏感性的思考,从往届竞赛的评分细则引入,讨论了教学设计相关的10个方面,其中,教学设计的内容要能够在教学中落实、如何反映学科前沿、普通劳动者也值被看见等是本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因本文与教学密切相关,以一颗平常心阅读,即使不参加教学竞赛,对您的日常教学也可能有所启发。此外,本文内包含了我自己课堂实录的2节课,可以作为您教学设计和教学落实的参考。全文为四千字左右,如您感兴趣,可详细阅读全文。祝您工作顺利、身心舒畅!
2024年全国赛通知中指出,“教学设计是指以1个学时为基本单位对教学活动的设想与安排。主要包括课程名称(注明对应的参赛课程大纲章节)、教学指导思想、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等”。这个界定基本指明了教学设计应包含的要素,至于具体内容,还要参考教学设计的评分细则部分。当年的评分细则部分指出:
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课程思政。(2分)
符合教学大纲,内容充实,反映学科前沿。(4分)
教学目标明确、任务清晰。(4分)
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强。(4分)
教学进程组织合理,方法手段运用恰当有效。(4分)
文字表达准确、简洁,阐述清楚。(2分)
以上评分细则,既是教师撰写教学设计的指南,也是教师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的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在备赛阶段,在心态上要把达到这些要求当成是入门条件,而不是自认为达到了这些条件就是“顶级”水平。完成初稿后,还需要结合课堂教学讲解PPT情况不断重复打磨教学设计、教学大纲,使三者更加协调。
以下是基于评审校赛,对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1、教学设计不是不重要,而是非常重要
之所以在竞赛中教学设计的总分只有20分,低于20分钟课堂教学的总分75分,我猜,原因可能在于:教学设计毕竟只是设计,还有代笔和过度借鉴的嫌疑;而课堂教学是选手亲自上场的环节、真实展现的环节。前者只是设计,后者是真实落地。我们对教学的追求,光有好的想法是不够的,更在于能够在教学一线把好的想法落实下去,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学竞赛偏重于课堂教学,本身是对教学实践性的肯定,也是鼓励教师在一线站稳讲台。
虽然竞赛通知中给出了教学设计的几大模块,但是不要把教学设计当成是分几个模块往里填东西就行了,教学设计一定是融入了教师个人教学特色、教师对教学独特思考的东西,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投入。所以思考一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你对教学的独特思考?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自己的参赛课程是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强烈建议参赛老师在吸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讲出自己的特色。如果一门课程全国大部分院校都开设,具有极高的同业可比性,这个时候要思考本校的特色是什么、自己的教学是否能满足本校教学需求、同样的内容自己又是呈现出特色的。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做出来,自己的教学才更有特点、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反正,如果对公共课教学的效果仅仅是把内容讲清楚了、讲明白了,而没有自己的特色,到竞赛环节可能结果并不会太好。
2、教学设计忌讳出现低级错误
上一篇对教学大纲的思考中,已经详述了文档类材料容易出现的八类低级错误,因道理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评审我校选手的教学时,也发现了一些低级错误,比如信息前后不一致、错别字、缺字漏字、格式错乱、插图不清晰等。比如有的教师课堂展示环节课程名称是《工程力学》,但是教学设计里课程名称是《材料力学》;教学设计有“讲列题”环节,出现了错字,应是“讲例题”;有个老师第一节课的课程信息和第五节的信息完全一样,应该是复制以后忘了修改第五节课的信息等等。类似的低级错误不涉及高深的知识和对专门能力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师,通过认真检查、核对,或者邀请同事给把关,基本可以消除这类错误。
此外,为了让评委在短时间内认可自己的教学,教学设计在结构上要更加易读,插图要更加清晰,表述要避免AI化,这些都属于最基本的要求。达到这样的要求仅仅是入门的水平,还不是能获得大奖的水平。
3、每一节课的学情分析要有针对性
每一节的学情分析要有针对性,不能16节课的学情分析都一样,因为学生在学习不同节课的时候,其前序基础是不同的。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也是不同的。
类似的,即使在整门课中采用类似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但在每一节课的设计中,在相应的部分,在陈述时要有一定差异性,避免上一节课和下一节课有些不该相同的信息完全相同。
4、不建议单节课的教学目标过多
因为一节课只有45~50分钟,如果设置过多的教学目标,会给人难以完成之感。
建议老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去思考一下如何在这节课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如何。如果能高质量的达成教学目标,说明教学目标的设定基本合理。但如果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找不到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说明教学目标设定过于随意了、可行性方面存在问题。
因此,在设计完单节课的教学设计后,可以回过头来核对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可以实现、实现的效果如何。根据核对情况,再去优化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5、教学设计的内容要能够在教学中落实
一些老师在教学设计模块写的很好,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等。但是要思考一下,自己设计的这些活动能在真实的教学中落实吗?特别是能在20分钟内的课堂教学环节落实吗?如果不能落实,会让评委感觉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两张皮,甚至怀疑教学设计是不是选手亲自完成的。
6、如何反映学科前沿
教学设计最重要的是浑然一体,而不是突兀的展示某一方面。
但是一线教师拿到评分细则时,有时对一些指标也不知道如何下手,比如,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反映学科前沿。
这里我抛砖引玉,提供几种思路供参考:
①定稿整个教学设计后,按照评分细则和大纲、课堂教学PPT等,特别是针对教学设计的评分细则,在教学设计总体思路部分给出与评分细则相对应的设计结构图或对应表,这样子评委可以快速获知选手的设计有没有在得分点上、完成的质量如何,有利于评委快速评审。节约了评委时间,某种程度上会实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效果。
②作为开始新内容的案例引入。此处,应提供对这一前沿案例的分析、陈述,特别是应该解释清楚为何这一案例是学科前沿。这部分文字是写给评委看的,让他明白你设计的这个环节对应的是学科前沿。类似的,你在其他地方如果想体现学科前沿,也可以增加类似的分析,让评委看见你没有漏掉评分点、你很好的踩在了评分点上。
③作为学完新内容后解决的新问题给出,处理手法与②类似。
④作为学生讨论主题的背景板/讨论的问题给出,处理手法与②类似。
⑤在本节扩展阅读材料中给出,并布置一定学习任务。需要注意的是,早些年我参加比赛的时候没有经验,只是给出了推荐学生阅读的参考文献,现在看来,这样做是不够的。除了给出参考文献外,还应该更加明确学生通过这些文献要获得什么,这样设计的目的才更明确,学生去落实时也会目的性更强。
7、教学设计里的重难点
重难点不宜过多,一个教学设计对应的就是1学时,设置过多的重难点是不合理的。都是重点意味着需要学生整节课高度集中注意力,有些重点的教学效果可能就存在问题;都是难点意味着整节课举步维艰,如此,还怎么顺利推进整节课的教学呢?
有一种典型的“错误”做法,是把本节课的所有主干内容/教材的章节标题作为重难点。这种做法会让评委觉得教师没有研究过教材、对教学内容没有精选、不具有区分重难点的能力。
实践中还会发现,有些老师把所有重点同时作为所有难点。虽然这种情况确实有合理性,但是务必注意,在教学设计中,是要你来分析为何这些是重点、为何这些是难点,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出对重难点的不同教学策略,而不仅仅是罗列出来。仅仅罗列出来,并没有体现你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思考。
8、不要在教学设计中罗列内容
不要在教学设计中罗列内容,特别是不要直接罗列、摘抄教材的内容。
教师必须明白,教学设计偏重于设计,教学设计不是教材的翻版!教学设计也不是把PPT中的内容摘过来就行了!以上两个“不是”,是参赛老师应该避免的。
下图是我2023年参加教学创新大赛的时候,为一节课做的教学设计。简单来看,就能看到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图文表相结合;内容饱满;增加了示意图、关系表等;课堂活动环节直接使用了图片代替以往的以文字为主,不仅效果一目了然,而且说明在真实的教学中这么干了。如果你的教学设计还不如我2023年完成的教学设计,说明你的进步空间还很大。当然,这个设计针对的教学创新赛,如果是青教赛,还有需要调整的。
教学创新赛的视频我已经上传到B站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目前敢于公开分享自己课堂实录的老师不多,但既然这些工作都是我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虽然没获得一等奖,但我依然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很自豪):
①【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课堂实录《煤矿开采学》4.1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贵州理工学院 杜学领)】
②【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课堂实录《煤矿开采学》7.1放顶煤采煤法的分类(贵州理工学院 杜学领)】
你能理解“教学设计偏重于设计”,你的教学设计才不会跑偏!如果看了本文还没法理解,建议可以买一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站在大学的讲台上》,里面有很多北京高校教学设计的案例。但是需要提醒的是,那本书的内容年代更早,你可以去吸收其中的优点,但其中也有一些设计,并不符合目前的教育“潮流”了。
9、以“有效”为追求来设计教学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可以展示教师对教学的多维度驾驭能力,但是应注意,赢得教学竞赛的根本在于让评委感觉到你真实的教学也应该是效果良好的,而不仅仅是教师单纯展示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耍花活,而是师生愉快的享受这一过程、学生在一个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成长。
在设计教学时,要多问一问是否“有效”。
这里的“有效”,包含了信和效等多重含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没有达到?【总体效果】
有多少人达到了目标?【达成占比】
如何评价学生达到了目标?【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法是否可信?【评价信效度】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一致?【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学生实现教学目的的效率如何?【时间的快慢,对应学情分析、难点分析是否合理】
还应注意到,“有效”不是终点,而是螺旋式持续改进中的一站。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教学,而应该是一直在路上、未来会更好的教学!
10、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你的“独门秘技”
这个问题和本文第1条的内容类似。
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了教学设计时,不妨从整个16个教学设计、单节课的角度来思考一下:我这门课的设计是否体现了我的教学特色?我这一节课的设计是否有这一节的特色?
教学这件事一直都是教与学两方面,教的方面恰恰与教师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天才级的教师一定拥有他自己的“独门秘技”,可以被模仿、可以被仰望,一定程度上他的“独门秘技”也可以被推广。但能发挥出这个“独门秘技”最佳效果的,只能是他本人!
天才需要的不是一等奖,而是一个舞台,让这个世界看见他的存在!
那些认真工作的普通劳动者,也值得拥有一个被看见的机会!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杜学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0925-149915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