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概要:本文讨论了教学大纲中容易出现的就八类低级错误,包括:①错别字、②中英文及拼音误用、③论述逻辑混乱、④编造虚假信息、⑤文不对题、⑥课程信息与事实不符、⑦信息前后不一致、⑧格式错乱等,探讨了AI生成内容的两大问题及识别AI生成内容的三条途径。此外,还对教学大纲中可能存在的插图不清晰、AI化严重、课程目标设置过多且设置不合理、课程目标与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不一致、大纲内容比例不协调、教学详情不详、考核方案不合理、教材或推荐的参考文献陈旧、推荐的网站无具体网址等进行了讨论,其中包含一些具体案例。全文为六千字左右,如您感兴趣,可详细阅读全文。祝您工作顺利、身心舒畅!
二、对教学大纲的一些思考
在以往的竞赛中,教学大纲是需要提交的材料,但并不被评分。如2024年的竞赛中规定“设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三部分竞赛内容。决赛总分为100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三部分分值分别为20分、75分、5分”。但要求提交的竞赛材料包括教学大纲、16个学时的教学设计方案、与16个学时教学设计方案相对应的16个课堂教学节段的PPT(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为20分钟,课堂教学内容要与提交的教学设计内容对应一致)。
一些老师认为教学大纲不被评分,而忽视教学大纲,属于大错特错。
因为教学设计有16个,评委要想理解这16个教学设计,就需要首先理解整门课的主要信息,恰恰是教学大纲里有这门课的主要信息。因此,教学大纲几乎是评委必看的材料。哪怕大纲中规中矩,也好过大纲存在明显错误和不合理的地方。前者只是占用了评委一些时间、属于偏中性评价(不会加分,但也不会严重扣分),而后者则会造成评委的印象分降低,对选手成绩有负面影响。
建议所有老师(不限参赛选手)都应该认真完成自己课程的教学大纲。
以下对教学大纲的思考,基于教学竞赛、日常教学检查等。
1、教学大纲忌出现较多的低级错误
在写下这个小标题的时候,我问了一下我自己:既然有低级错误,是否有高级错误呢?如何界定低级错误?
稍一思考就会发现,似乎我们常说“不要犯低级错误”,但并不常说“不要犯高级错误”。所以,“低级错误”应该指的是不应该出现的、稍加努力就可以消除的、不涉及高深学问和极特殊能力就可以解决的错误。而且,既然是错误而不是误差,就意味着这类疏忽原则上不应该出现。
这里,我写的是“忌出现较多的低级错误”,就意味着出现一两个错误,对选手影响不大;但是出现较多的时候,就会让评委认为选手作为老师的基础素养不过关。如果老师都达不到合格水平,如何在竞赛中获大奖?
此类低级错误不仅仅出现在教学大纲,也会出现在教学设计和其他文档材料中。常见的低级错误包括但不限于(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里引入几个相关的真实案例。因仅为说明问题,不列出参考文献。为了少得罪人,列几个说明一下问题就行了):
①错别字
如下图所示,是摘自《GB/T 15663.3-2008煤矿科技术语 第3部分:地下开采》的内容,有个英文单词拼写错误,“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应该是“conventionally mechanized coal mining technology”。教学大纲中翻译课程的英文名,是与此相关的,应认真核对。错别字、缺字、漏字、词语顺序错乱等情况易全部手工输入的情况。
Word有自动检测错别字/语法的功能,在Word中被标注了蓝线或红线的位置,需要引起注意的。比如下图是我上一篇博文的草稿,其中有的部分就被Word标记了蓝线和红线。遇到这种信息,虽然被Word标记了不代表就真的有错误,但作者要核实一下。因为中英文语法和表达差异,还有些错误是Word无法识别出来的,也需要作者认真检查。
②中英文及拼音误用
如下图,出自一篇已经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此处应该使用中文,但作者在3.3部分不小心使用了拼音,且本句话中拼音和前后文的中文也不构成合理的语句。
再比如下面这张图,出自我们煤炭行业最牛的中文期刊《煤炭学报》,英文标题翻译错误。估计作者是使用了翻译软件直译的,没有理解这个术语的含义,在使用的时候也没有和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翻译(注:这张图的具体内容也存在错误)。
③论述逻辑混乱
如下图,出自一篇已经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前半句说的是地表降雨、气候情况,后面句论述的对象是地下的煤炭,二者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为了避免论述逻辑混乱、不成立,可以在两句话之间增加过渡句,如增加一句“西部地区煤炭含水率普遍较低”,整段话的逻辑性会更好(备注:但作为学术研究,这么论述是否成立,还需要详细考证)。
以上几个问题,在完成初稿后,通过认真核对,基本是可以发现这些问题的,就可以在提交材料之前消除这些错误。我个人建议打印出来纸质版检查,有些错误看电子版不容易发现,但使用纸质版逐句检查的时候就很容易识别出来。
④肆意编造虚假信息
如下图,出自一篇已经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简单解释一下,目前的钻孔窥视就是用一个摄像头在钻孔里去拍照或录像,和胃镜(也称为胃内窥镜)差不多,现有的技术是不可能看到应力的,下图的内容属于非常明显的造假。
一些老师在完成材料时借助了AI工具,但是对AI生成的内容却不加核对,导致出现虚假、错误信息。
目前我已经发现AI生成内容存在的两大问题:
一是编造参考文献。编出来的参考文献看格式是正确的,但是在主流数据库都查不到AI生成的文献(注:如果使用者主动给AI提供参考文献,另当别论),属于虚假参考文献。
二是数学计算有误。上学期我用AI协助我写课程分析报告,在统计学生人数、计算平均值的时候,始终得不到满意结果。AI能给我一个数据,但是和我自己手工计算的不一致,核对以后发现AI计算的数据是错误的。
生成式AI输出虚假参考文献这个问题在这类AI刚面世之初就已经引起了使用者的注意,而计算有误这个问题,似乎讨论的并不多。
希望各位老师在使用AI工具的时候,对AI生成的结果要进行核对。
⑤文不对题
这类问题主要体现在大纲里的标题与相应正文的内容不一致,发现较多的是正文内容不能支撑标题、与标题关系不大。同时,图表信息与图表标题不一致也属于此类问题。
如下图所示,出自一篇已经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图的标题强调的是矿井位置,但是图的具体内容是巨野煤田内的井田分布、钻孔柱状图等,和图的标题不一致。
我个人不建议参赛教师使用本校的教学大纲模板。如果要用,也一定要根据自己对教学的理解、竞赛的要求等进一步优化完善。教师在核对大纲的时候,就要核对正文信息与相应标题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要做适当调整。
⑥课程信息与事实不符
有些老师的参赛课程只是某一专业的选修课,但是为了体现这门课的重要地位,在课程概述部分硬要说这门课是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很可能与事实不符。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老师在复制粘贴其他大纲的相关表述以后,没有全面核对和修改。
⑦信息前后不一致
前后不一致是较为常见的错误。比如:大纲开篇的课程信息简表中适用年级是22级,但是第二页的适用年级是21级;第一页的编写人是授课教师自己,第二页的编写人是教研室;课程目标设置了3个,但后面体现对目标支撑的时候只能支撑其中的2个……
此类问题,最好请同事帮忙检查,发现后改正即可。
⑧格式错乱
如果文字性的内容没问题,格式性的问题不能算是错误,但会影响评委对选手的评价。
作为大学老师,我们自己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时候都有可能被学生格式性问题“屡教不改”气的半死,但自己提交的参赛材料格式方面也是一塌糊涂,这个时候,审视大学教师这个角色的时候,原本不是错误的格式性问题,也被当成是职业性“错误”。
2024年的竞赛通知里提到了“竞赛材料正文一级标题用3号黑体加粗;二级标题用4号黑体加粗;三级标题用小4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用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在参考这个格式要求的基础上(当届比赛以当届通知为准,下同),参赛教师可以去查看一下自己的材料,是否存在以下格式性问题:前后格式不统一、字体或字号大小不一致(指同一段文字中)、行间距不一致(指同级文字)、非最后一页的正文有大段空白、首行缩进不统一、需要上标或下标的文字及符号没有正确标识、表格跨页但没有标明续表、表格中的文字没有居中或表格中不同行的文字居中方式不同、不同图表的标题格式不统一、组图里图片大小差距较大或排版混乱、中英文标点符号混用、层级标题混乱等、层级标题有1没2等。以上这些格式性问题不涉及学科专业的专门技术,而属于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础职业素养。
需要说明的是,参赛教师若为了突出某一部分文字或内容,使用加粗、字体使用特殊颜色、文本突出显示颜色(加底色)、加底纹等,在整个格式美观的情况下,并不属于格式性错误。由于竞赛通知里只规定了字号和行距,这种操作也并不违反竞赛要求。
除了以上这些低级错误外,教学大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编号接上文):
2、插图不清晰
大纲的插图相对较少,但教学设计、PPT中一般会有插图。插图不清晰不属于错误,但会让评委觉得选手没有优质的教学资源、也没有亲自去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工作态度敷衍等,从而降低对选手的评价。
建议优选并使用高清图片,忌讳从教材拍照直接使用、图片上文字看不清、图片上的线条模糊、使用他人原创的图片未注明出处等。
3、AI化严重
使用AI工具是正常的,但是不能让评委觉得你的材料都是AI完成的。毕竟,参加竞赛的是你,而不是AI。
我发现,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判断是不是AI生成的文本:
一是文本中添加了项目符号并进行了分级文本缩进。通常情况下,我们写东西正文就都是正文,不会进行分级缩进,一般也不会在正文中使用不同的项目符号,而AI则会这样干。如下图的一段文字,是我使用AI时,AI给出的回复,其中包含了项目符号和分级文本缩进。
二是AI生成的一些内容明显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比如上图中的标题写了“连接语法与专业”,虽然语义是通的,但是“连接”这个词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再比如我今年审稿,作者在修改说明的最后一段写了“感谢您仔细阅读我们的手稿,我们已经尽力完善了手稿,并对手稿进行了仔细修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热情工作,并希望您能批准这些修正。再次感谢您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手稿中还有其他问题,我们将继续全力修改”,很明显,作者回复我的说明里,“手稿”是AI根据英文的manuscript翻译过来的,而“批准”很可能是AI根据英文的granted翻译的,这两个词都明显不应该出现在中文投稿中,AI生成的嫌疑就非常大。试问这两个词,会出现国人投稿的交流中吗?
三是AI生成多段文字时会偏好使用副词。比如下面这张图是我使用AI时,AI给出的回复,其中的“首先”、“其次”属于AI式表达,即便我参考了AI的回复,在正文中,下图中的1.1和1.2已经属于两个小节了,我不可能让“首先”、“其次”跨越两个小节使用。此外,“然而”也是AI高频使用的副词,很可能是来源于英语中的however,我们在写作中会使用“然而”这个词,但在中文写作中这个词不会频繁、大量的出现。特别是如果这个词频繁的出现在同一段文字里,就有AI生成的嫌疑。
如果教师对AI生成的内容不进行核对,还可能出现AI生成的内容与材料其他内容不相容的情况,使评委怀疑选手的认真程度和材料的真实性。
4、课程目标设置过多,且课程目标设置不合理
比如一门课就32学时,但是课程目标设置了8个,会让人感觉课程的内容没法支撑这么多目标。
再比如,设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不一致,特别是课程内容没法支撑课程目标,使得课程目标设置有不合理的嫌疑。
此外,还可能出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不同目标相混淆或区分度不明显的问题。
需要补充的是,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不建议单节课设置过多的教学目标。一节课就45~50分钟,有些老师设置十几个教学目标,是很难达成的。
5、课程目标与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不一致,且课程本身难以支撑毕业要求
虽然评委不会直接看到人才培养方案,但是评委能够根据这门课的内容,大概获知这门课可以在哪些方面对人才培养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判断课程的目标是否满足毕业要求。特别是对于工科而言,在追逐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框架性的培养目标都是以工程教育认证所提出的通用标准为蓝本。而且,2024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是11项,把原来的“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这两项合并为“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把原来的“职业规范”更改为“工程伦理和职业规范”,其他修改,详见“《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24 版)》修订说明”。适用于2024年之前的,应该是对应12条毕业要求;而适用于2024年修改之后年级的,则应该是11条。
建议参赛老师认真阅读人才培养方案,如果是人才培养方案本身就有问题,从竞赛的角度,建议选手要按照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方案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课程目标,而不是认为那边已经错了,自己无能为力。须知,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不断持续改进的,你的正确见解很可能会在后续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认可。而如果你将错就错,到了评委那里,可能会让评委觉得你不懂教学。
6、大纲内容比例不协调
这一点主要针对内容的文字量而言,特别是不同模块之间文字量明显不合理、同一模块内文字量差距过大。
比如:有的大纲前面的文字量没有几页,但是参考文献部分推荐了几十条,给人以明显不合理之感;再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详情部分,每章的信息很简单,但是课程思政部分用了很大一段文字,而且评委还能明显感觉到这段文字是AI生成的,从文字量直观的感受到内容比例不协调。
7、细化教学详情部分
每个单位对教学详情部分的名称不一样,本文所指的教学详情部分,主要指的是本门课主要教学内容的部分,也就是传统的章节信息、重难点、所用学时等这一部分。
省赛、国赛要从整门课里选择16个学时进行教学设计(当年我参加竞赛的时候是要求完成20个学时的教学设计)。有的老师在大纲的这部分,一门课就32学时,但是有几章都占到了8学时,也没有更详细的对这8学时进行拆分。使得评委在看这部分材料的时候,感觉具体的教学设计可能和大纲是脱节的。
对于这种情况,一章占8学时不是问题,但是为了评委可以更好的理解,可以按照节次把这8学时进一步拆分一下,这样评委可以更快、更容易的理解选手的设计。特别是能够很容易的把你的16个教学设计与大纲这一部分建立联系。
8、考核方案不合理
考核方案是评阅人重点关注的部分,因为这部分是可以体现参赛教师教学特色的部分,这部分也是观察课程是否落实过程性评价的部分。
有的教师在此部分直接套用学校给的模板,明明是实践环节,但考核部分却写出是“实验”;有的教师在“评价方式与标准”部分,设定了是过程评价,但是从其内容来看不属于过程评价,而给出的评价标准也属于泛泛的陈述,没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建议教师务必认真思考什么是过程评价、在自己的这门课是如何评价的、在相应的每一节课中又是如何落实评价的。
这里补充一句,非常多的选手教学设计做的很好,但是到了课堂竞赛环节,没有落实自己的教学设计,这也是不合理的。评审人如果在教学设计那边给了你高分,而你没有真正落实教学设计且发挥的不好,有可能会在课堂竞赛环节再给你扣回来。
优秀的教师,他所完成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一定是一致的,而不是两张皮甚至是三张皮。
9、教材、推荐的参考文献陈旧
这一点在日常教学检查中也会出现,都已经2025年了,还在用九几年的教材,甚至是推荐八几年的出版物。和相关教师交流的时候,有些教师会以“经典教材”、“经典读物”、“近几年没有最新出版物”等理由搪塞。这种做法是不推荐的。
此外,教材、推荐的参考文献这部分还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格式不正确,特别是不符合学术规范。
建议适当选用最新教材、推荐近年来的出版物,并按照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给出教材和推荐的参考文献。对于确实属于“经典教材”、“经典读物”、“近几年没有最新出版物”等情况的,建议在相应部分给出相应理由,比如“经典教材”、“经典读物”可以给出教师自己撰写的个性化的推荐理由;对于“近几年没有最新出版物”的,可以给出情况说明,既然说没有,建议也可以在其中罗列出“之前都有哪些教材”、“为什么选这本”这样的内容,会让评审人看到这里的时候,感觉情有可原、这位老师潜心教学。
10、推荐的网站只有中文名称,没有具体网址
出现这一问题,会让评委觉得很奇怪。既然是“推荐的网站”,网站是什么?
如果是自建网站、自建课程、MOOC等,选手若担心因为泄露信息而违反竞赛规则,可以对网址部分做备注或脱敏处理。
没有具体网址给评委的感觉是这个老师不认真、这块缺了东西;而加了备注或做了脱敏处理,则不会引起评委的负面评价。两种情况给评审人的印象是不同的。
此外,在校赛中还发现,有些老师还把签字的审核表放进了教学大纲(参加教学竞赛,不建议放审核表,有泄露个人信息的嫌疑)、审核表中应该手签或手动审核的部分全部已经电子化打勾、考核环节中各个分项加和不是100%等问题。
选手应避免提交有“问题”的材料,争取自己提交的每一份材料,都是能让评委对你印象更好的材料!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杜学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0925-149882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