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制图》被很多工学专业定位成学科基础课,是工科大一学生除高数外较容易挂科的一门课。
近年来,通过听课、监考、调研等,发现《工程制图》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也侧面反映出了高等教育的落后。
一、教学内容陈旧
不再少数的《工程制图》教材是以制图基本知识、投影、立体截交线、组合体、机件、零件图、装配图、轴测图等为主要教学内容。从时间维度,这些内容几十年不曾更改。尽管有的教材打上了“十四五规划教材”的字号,但稍加对比就可以发现,一些“十四五规划教材”在内容上和“九五规划教材”相比没有重大改变,有的是增加了一些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有的只是换了一个封面,而在教学内容方面几乎没有改变。
某种意义上,以机件、零件图、装配图等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时,偏向于机械方面的制图,而与某一专业所需要的工程制图存在偏差,甚至是很大的偏差。比如对于地质工程专业,制图同样重要,但前序的《工程制图》课和后续的地质制图课几乎没啥关系,反而因为开设了两门课、每门课的学时被缩减了,哪门课也没有学好。
教学内容陈旧这一问题,就从起点上注定了这门课对于很多工科专业而言非常鸡肋,甚至一些专业学不学这种《工程制图》都无所谓。
在这种情况下,谈何创新?何谈创新型人才培养?
二、没有与新技术有机融合
《工程制图》的教学难点有很多,其中,截交线、轴测图等都是难点中的难点。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目前三维建模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用三维软件建个模,再来个交集、并集或差集的布尔运算,再切换一下视图,诸如截交线、轴测图等传统难点问题都可以很轻松的解决。
我们是要培养每个学生都具备零件拼装的空间想象力,还是要培养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
我认为在学科分化的背景下,至少不是所有工科专业都需要零件拼装的空间想象力,还有不在少数的工科专业需要学生具备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能力培养错位、培养方法不当
我不止一次监考过《工程制图》,看到在考场上徒手绘图的学生,我觉得他们好可怜。
为什么可怜?
都已经21世纪了,还拿着铅笔、尺子对着一两个简单元件组成的图形抓耳挠腮。
我当时就在想,你就算把这张卷子做到100分,对自己的能力、对将来的工作有多大用处呢?至少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用这张试卷的内容来衡量,我会不会这张试卷丝毫不影响我以后的学习、工作。
要面对一个对以后工作几乎毫无用处、但此刻却有可能挂科的东西,你说他们可怜不可怜?
类似的事情还有一件,是我同事的“杰作”了,他坚持要求学生手写实验和实习报告。理由是如果是交打印版,学生很容易复制、粘贴。
我就在想,在一个我们自己日常办公都以电脑为主的时代,我们不去培养学生现代工具的使用能力,反而是因为担心学生相互抄袭而要回归到全部手写,确实让人“惊呆了”。
如果怕学生抄袭,那老师应该为每位学生制定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而不是因为担心抄袭,就要回归到手写。
手写难道就不炒了?答曰:手写,每个学生的字迹不一样。
我表示无言以对……你爱怎么教就怎么教吧,反正我上课的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近几年全部都是机打。如果在我这边出现抄袭,学生要对抄袭的结果负责。
今年课程设计课,有学生吐槽打印费花了好几十,打出来以后发现有错误,再打印一次又要好几十,家里是农村的,巴拉巴拉,能不能请老师通融一下、高抬贵手。
我说:
第一,打印费不是目的,而且这个钱不是我收的,你打多少次我也不参与分红,一定要理清你投入多少我这边都是零收益的问题。
第二,不管家是哪里的,把大学期间发现的疏忽、错误当成是自己的宝贵经验,避免以后再犯。大学是一个有一定容错功能的场所,即使挂科了也还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但是工作以后如果你给单位造成损失,还是几十块钱的打印费的问题吗?迟到了高铁会等你吗?忘带了公司图章合同还能签下去吗?
第三,杜老师对所有学生是公平的,质量是最主要的衡量指标,老师的手既不是贵手、也不是为难学生的手,只是履行工作职责的手而已。你如果做的符合要求,那叫皆大欢喜,但如果你自己做的不合格还要求别人高抬贵手,是不是叫强人所难?
第四,家里是农村的不是问题,如果是,也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你上大学,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不是为了停留在那个历史当中。想一想为啥你上大学家里那么开心,因为家里认为你会创造新的历史呀。
学生听完,至少道理是听懂了。
四、因“教学质量国标”、工程教育认证而束手缚脚
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组织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教学质量国标”)。提2018年的意思是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有可能这个文件不够与时俱进;提教育部、国家标准的意思是虽然过去了好几年,但这个文件的影响巨大、延续至今。
工程教育认证的意义,至少从现状来看,国内没有多少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特别强调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国内的工程教育认证,已经异化为高校的荣誉性摆件、主管部门分配教育经费需要考虑的指标……名曰工程教育认证,但认证不认证,对学生来说没那么重要。
但是现在有些院校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符合“教学质量国标”、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导致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
“教学质量国标”、工程教育认证规定的课程必须开设,导致一些不适合院校定位的课程也必须开设,开了以后学生上学的时候学不太会、毕业以后用不大着。
为了硬凑出来符合要求的课、兼顾整个培养方案的学时,有几门课就16个学时也被作为专业必修课、还必须考试,不仅和32学时的选修课相比有点“单薄”,而且教师投入到备课、上课、命题、改卷、撰写达成度报告、补考的时间远远大于16个学时。老师折腾够呛不说,你说学生通过这16个学时能学到啥?如果再去掉放假、第一课课程介绍、最后一次课复习,这16个学时实际教学时也不是百分百的落地。
提建议说某些课不要开设了,答曰是“教学质量国标”、工程教育认证规定,必须开。问,是谁说的必须,没有谁愿意背这个锅。不怕你开了麻烦,就怕你不开后面有人提出来不符合“教学质量国标”、工程教育认证变成大问题。意见年年征集,有些意见或建议年年不被采纳。
“教学质量国标”是2018年发布的,但是近年来有很多智能类的新专业不在这个国标之内,但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既要有符合新专业的课,还要保留传统专业的各种课,课程碎片化严重,课程体系变成了大杂烩。我说钻个空子行不行,反正新专业不在“教学质量国标”里、“教学质量国标”也不能约束新专业,答曰,你的意见很宝贵,但是我说了也不算……
“教学质量国标”、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不仅内容本身存在争议、适应性存在问题;而且把这两个文件作为上位指导文件、强制执行文件,也有一刀切的嫌疑……
尴尬的是,“教学质量国标”矿业类的标准里,就明确规定了学科基础知识必须覆盖工程图学,包括制图基本知识、正投影、立体投影、组合体、轴测图、机件的表达方法、最新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相关国家标准等基础知识。
所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出现束手缚脚的现象,反而见怪不怪了。
五、我们落后在哪?
教学内容陈旧,不思与时俱进。
有些老师育人思维因循守旧,不仅自己没有主动学习新技术,而且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缺乏打破教条主义的勇气,不知道有没有、在哪里,但总感觉头上悬着一把“尚方宝剑”。
盲从于“权威”,丧失了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
你说的好像都对,但是我们很难落实下去。难在哪,说不清道不明。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杜学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0925-149335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