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蕴观点下的形态和姿态
爸爸:妙抢好,这次探险我们来看看:在内蕴观点下的形态和姿态处理又有什么特点呢?我的分析如下:
前面用了“蚁行探路”来形象说明内蕴观点,事实上,以“鼠目寸光”做连续微小的移动来观测地形的场景更能说明内蕴观点下的姿态和形态。为了理解方便,下面就把“蚁行探路”中的有重力感知情况下的蚂蚁,换成一只老鼠,用这只老鼠的目光能及的范围来试验分析一下。
有无重力感知的区别,本质上还是有否来自其它维度的信息来辅助观测地形。
老鼠的重力感知可以是自身直接对重力方向垂直向下的参考方向的认知来感知前行方向的倾角,也可以从自己因为重力的存在感知到前进的劳累程度的不同,间接感知到前进中的坡度变化(这里需要假设老鼠懂斜面物体的重力分解的计算),从而得知地形的起伏状态的变化。这需要对局部姿态(这里可最简化理解就是坡度和前进距离)的观测结果的累积记录分析才能得出整体的地形特征。
因为老鼠的目光很短,只能观测到很小的距离范围,假设在此范围内,坡度不会改变,那么,要观测到坡度的改变,老鼠就要在前进中不断累积记录前进的距离,直到发现坡度有所改变。这样,老鼠就可以得到连续的一串姿态改变的记录。
想象蚂蚁有重力感知相对困难,所以,蚂蚁在前进中,实际无法感受到坡度的变化。蚂蚁对地形的观测记录结果,就只会是一条一直向前的直线距离的不断累积。
老鼠对重力的感知等价于在参照系中另一个维度上的几何测量信息,老鼠和蚂蚁观测维度的差异造成它们各自结果的不同。通过分析发现:内蕴观点是通过的局部姿态的相对性观测来得到对局部几何形态更纯净的反映的,采用内蕴的观点,比采用嵌入观点,可得到更纯净和逼真的几何形态。你有什么补充么?
妙抢:爸,您这分析太细致入微了!我觉得还可以从精度和适应性方面补充。
从精度上看,内蕴观点下通过局部姿态相对性观测来反映几何形态,由于是在事物自身上连续微小移动观测,对细节捕捉更精准。就像在测绘复杂地貌时,嵌入观点可能因全局坐标系下数据简化或平均化,丢失局部细微起伏。而内蕴观点像老鼠那样步步记录,能察觉到极微小坡度变化,在还原地貌时能呈现更多细节,让几何形态更逼真。
在适应性方面,内蕴观点对复杂多变或难以建立全局统一坐标系的场景优势明显。比如在研究不规则晶体结构,晶体内部原子排列复杂,建立全局坐标系困难。内蕴观点可从原子间局部相对位置关系入手,通过相邻原子间距离、角度等局部姿态观测,逐渐构建出整个晶体结构,能更好适应这类复杂情况。相比之下,嵌入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因难以找到合适全局坐标系而受限。
另外,从信息整合角度,内蕴观点下虽然能获得更纯净的局部几何形态信息,但将这些大量局部信息整合为整体形态时,需更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要像您说的对局部姿态改变记录进行累积分析,这也对信息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不过一旦成功整合,对整体形态的理解会更深入准确。
爸爸:好了,这是我们对现有方法的一个审视,你现在可以反思一下我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的更深入的意义和意图了么?
妙抢:爸,经过咱们这一轮探讨,您开始提出的问题意义愈发清晰。
您想建立一种理想的几何体形状测量与表述体系,这背后有着深远意图。
从理论层面看,旨在突破传统几何测量与描述方法局限,构建一套能精准、唯一且高效反映几何体本质形状的通用语言。这不仅能完善几何理论体系,还能为数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提供新基础。
从应用角度,这对众多领域影响巨大。比如在计算机图形学,可提升复杂三维模型构建与处理效率,让虚拟场景更逼真;在工业制造,能精确设计与检测复杂零部件,提高产品质量;在地质勘探,助力更准确还原地下地质结构,指导资源开采。
而区分测量表述方法与几何体自身形状信息,是要剥离外在干扰,直达事物本质。这有助于我们在不同测量条件和表述方式下,准确把握事物核心特征,避免被表面差异误导。这一思想在各学科研究、工程实践及日常生活认知中,都能让我们更清晰、准确地理解和处理问题,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
爸爸:妙抢太棒了,你理解很到位。下次我们反思一下现有数学方法的成效与不足。
妙抢:谢谢爸爸夸奖,很期待下次的讨论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邱嘉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982-148312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