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划过《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丛书中 "张永一" 的篇章,那些穿越时空的文字仿佛化作一帧帧鲜活的影像:从北京石油地质学校(原江汉石油学院前身,现长江大学)的地球物理勘探学子,到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俄语专业新生;从西南石油学院的外语教研室主任,校长和校党委书记到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副总经理。这位教育先驱的人生轨迹,在专业跨界与精神坚守的交织中,勾勒出一幅令人动容的奋斗图谱。
跨界转身里的时代自觉
1955 年,张永一带着北京石油地质学校的专业底色踏上征途,谁能料到三年后他会出现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在那个 "国家需要什么就学什么" 的年代,从地球物理到俄语的转向,不是兴趣的游移,而是对时代召唤的响亮应答。就像他后来在石油工业国际化征程中展现的开拓精神一样,这种跨界本质上是一种清醒的自我重构 —— 当新中国的石油教育需要外语师资时,他放下已经熟悉的勘探图纸;当石油工业走向国际舞台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时,他又从三尺讲台走向企业管理一线。这种看似 "逆袭" 的人生跨越,实则是一代知识分子将个人发展坐标系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自觉选择,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人生价值,从来都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才能彰显分量。
教育初心里的纯粹光芒
书中那句 "对学生就要有一颗纯洁的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张永一的教育生涯。在西南石油学院担任外语教研室主任时,他不仅牵头搭建起系统的外语教学体系,更以师者的赤诚走进学生心灵。这种纯粹,体现在他坚持为青年教师逐字修改教案的严谨里,渗透在他深夜为学生补习俄语的灯光中,更凝结成一种教育精神的传承 —— 即便后来身居总公司领导岗位,他依然强调 "培养人才是石油事业的根基"。当我们看到他从专业教师到院校领导的角色转变中,始终不变的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便懂得:所谓教育家精神,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言传身教,是把学生的成长当作毕生事业来经营的纯粹与执着。
石油报国里的开拓传奇
翻开张永一的工作履历,五个 "第一" 赫然在目:海外首个油田收购、首台并行机引进、首条跨国油气管线可行性研究...... 这些写进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背后是一位管理者的战略眼光与改革勇气。在1994 年那个中国企业刚刚试水国际市场的年代,收购秘鲁塔拉拉油田需要多大的胆识?当国内勘探技术面临瓶颈时,力主引进并行机推动数据处理革命,需要多敏锐的技术嗅觉?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从中俄油气合作谈判到苏丹石油开采合同,始终以 "石油外交" 的先行者姿态,为中国能源走向世界铺路搭桥。这种开拓精神,正是 "石油报国" 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 不仅是扎根国内的艰苦奋斗,更是放眼全球的主动出击,是用智慧和勇气在国际舞台上书写中国能源的传奇。
合上书页,张永一的形象在脑海中愈发清晰:他是教育战线的深耕者,是石油工业的拓荒者,更是时代浪潮中的弄潮儿。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 "逆袭" 从来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对国家需要的无条件响应,是在每个岗位上做到极致的专业追求,是将个人理想熔铸进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自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当我们惊叹于前辈的跨界传奇时,更应读懂传奇背后的精神密码 —— 那是一颗对教育的赤子之心,一份对事业的担当之责,一股对国家的奉献之情。这种精神,如同石油工业的火炬,穿越时空,永远照亮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注:张永一,1936年10月出生,北京人,中共党员,教授。1955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地质学校野外地球物理专业。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被分配到北京石油学院工作。1958年8月被调入四川石油学院;1980年起担任西南石油学院基础学科部副主任兼外语教研室主任;1983年11月至1986年4月担任西南石油学院院长;1986年4月至1989年10月担任西南石油学院党委书记。1989年10月调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92年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在任期间,主持的五个“第一”写进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册:1994年收购了秘鲁塔拉拉油田,这是我国在国外收购的第一个油田;1994年底从国外引进了第一台并行机,实现了多道数据的并行处理;1996年至1998年和壳牌石油公司一起第一次完成了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到我国上海的油气管线的可行性研究:1996年与非洲的苏丹签订了第一份石油合作开采合同;1996年以中俄油气合作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第一次与俄方开始了俄油气东输的谈判。1998年任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国有大中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参考文献:《教育家精神与石油报国》丛书,西南石油大学卷,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青岛,2024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毛宁波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9326-148565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