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同行评审困局:全球审稿人充足,但分配机制拖了后腿

已有 1465 次阅读 2025-10-23 19:07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编者注

本博文基于施普林格·自然编辑Arunas Radzvilavicius的行业分析,数据来源包括MIT《科学获取报告》及出版业监测系统。付费审稿模式已在部分基金评审中实施(如德国科学基金会),但期刊端推行需解决成本分摊机制。专业审稿匹配工具开发获欧盟"地平线欧洲"计划支持,测试版覆盖天文学、社会科学领域。

当期刊编辑为一份稿件发出50份审稿邀请仍石沉大海时,Arunas Radzvilavicius指出症结所在:真正的危机并非审稿人短缺,而是目前的分配机制未能触达全球学术网络。这位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编辑在最新行业分析中揭示,过去二十年全球合格审稿人数量增长超290%,但顶尖期刊仍困在"熟人审稿圈"的僵局中。

麻省理工学院2024年报告显示,全球年出版量突破500万篇,同行评审请求量呈指数级增长。然而数据透视出意外真相:随着每篇论文合作作者数增加,潜在审稿人池的扩张速度实际快于论文产出。Radzvilavicius坦言:"问题不在数量,而在于选择性期刊依赖的审稿人名单——那只是全球知识库中有限且失衡的切片。"

"熟人社会"的代价

许多编辑习惯性邀请熟悉或"权威"的学者,导致同批审稿人超负荷运转。当这些核心审稿人拒绝率达临界点,编辑被迫发出海量邀请,审稿周期从数周拖至数月。更严峻的是,西方知名机构外的学者常被排除在备选名单外,新兴国家的专业声音尤其沉寂。

破除谷歌学者迷信

"用谷歌学者(Google Scholar)找审稿人如同用渔网捕鸟。" Radzvilavicius直指行业痼疾。尽管超八成编辑依赖该工具,但其不透明算法存在系统性偏差:搜索结果易受操纵,优先显示西方学者,且需手动提取联系方式。他呼吁开发专业审稿匹配工具,需满足四大特征:全球学者数据库实时更新、自动化邀请追踪、审稿量负载预警、非西方机构专属过滤通道。

破局方案

初级学者的隐形价值

博士后和青年教员常被低估,实则提供着最细致的评审意见。Radzvilavicius亲历案例显示:初级研究者平均花费12.7小时/篇审稿,比资深学者多42%。期刊应主动搭建价值桥梁——开设审稿技能研讨会、举办评审人学术社交圈、定制个性化写作邀约。"当青年学者看到审稿与职业发展的强关联,商业出版的信任裂痕方能弥合。"

AI分担机械劳动

统计验证、伦理声明核对等程式化任务占据审稿人35%时间。大型语言模型可自动化生成预审报告,例如:

  • 自动检测p值操纵痕迹

  • 交叉比对待审论文与伦理委员会批号数据库

  • 验证代码库可执行性

  • "理想状态下,人类专家收到的稿件应附带AI预审报告,专注核心创新价值判断。"

付费审稿服务

针对最具争议的付费审稿,Radzvilavicius提出颠覆性视角:"付费不是贿赂,而是质量契约。"他以《自然·通讯》为例测算:若补偿审稿人,每篇支出增加800美元(约占当前APC的12%),但可建立明确质量要求——付费统计评审必须验证计算全过程,代码评审需实际运行并反馈。更可行的"按次付费"非捆绑模式,能避免已录用论文补贴退稿审阅成本,最终降低优质论文APC。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7871-1507165.html

上一篇:BIOI 综述丨给纳米探针穿上“细胞马甲”:多模态成像迎来生物材料革命
收藏 IP: 114.219.214.*|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29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