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BIOI 综述丨给纳米探针穿上“细胞马甲”:多模态成像迎来生物材料革命

已有 1377 次阅读 2025-10-23 19:06 |个人分类:BIOI|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导读——

传统纳米探针在生物医学成像中面临免疫清除快、靶向性差、毒性大等难题,严重限制了其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如何让纳米探针“精准导航”、延长寿命,成为领域内亟待突破的瓶颈。

主要内容

近日,由西北大学张健健教授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慕宇光副教授发表于BIO Integration的综述《Harnessing Cell Membrane-Derived Nanovesicles for Enhanced Nanoprobes in Multimodal Imaging: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系统阐述了利用细胞膜衍生纳米囊泡改造纳米探针的前沿策略。本文将带你了解这一“仿生伪装”技术如何引领多模态成像进入新阶段。

一、CMNVs:不只是载体,更是“智能导航系统”

细胞膜衍生纳米囊泡是一类源自天然细胞膜的纳米结构,主要包括:

  • 细胞膜包被纳米囊泡:如红细胞膜、癌细胞膜、血小板膜等;

  • 外泌体:细胞自然分泌的信号小体;

  • 细菌外膜囊泡:来自革兰氏阴性菌的天然纳米颗粒;

  • 酵母囊泡:源于酵母细胞,穿透力强。

它们继承了母细胞的表面蛋白与识别功能,可有效逃避免疫清除,实现病灶精准靶向。

图1 CMNVs的分类体系与仿生机制总览,该图系统展示了CMNVs的分类、仿生机制及其在多模态成像中的应用前景。

二、核心技术:预加载与后加载双路径

将成像探针装载至CMNVs中,主要有两大技术策略:

  • 预加载:在囊泡生物合成阶段,通过基因工程或共培养将探针(如荧光蛋白、量子点)导入母细胞,使其在囊泡形成过程中被自然包裹。

  • 后加载:对已提取纯化的CMNVs,采用电穿孔、超声、共挤出等物理化学方法,将探针主动嵌入到囊泡内部或膜上。

图2: 预加载与后加载策略示意图

三、表解全景:四类CMNVs特性对比

不同类型的CMNVs在来源、载货策略、优缺点及适用场景上各有侧重,为精准选择合适的修饰策略提供了依据。

表1:细胞膜衍生囊泡作为纳米探针修饰策略的总结

四、从实验室到临床:多模态成像实例解析

1.荧光成像

传统的Ag₂S量子点易被肾脏快速清除,肿瘤信号弱。利用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包裹量子点后,肿瘤区域的荧光信号可持续长达48小时,穿透深度提升至85微米。

图3:CMNVs提升量子点荧光成像性能,该图展示了CMNVs如何克服传统量子点的局限性,实现更长的血液循环、更深的组织穿透和更高的靶向效率。

2.生物发光成像

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细菌外膜囊泡,可表达高亮度的NanoLuc荧光素酶。注射至体内后,能在肿瘤部位产生强烈的生物发光信号,实现高灵敏度、低背景的成像效果。

图4:工程化OMVs实现靶向肿瘤生物发光成像,该图揭示了工程化OMVs的构建过程及其在活体内实现高信噪比生物发光成像的机理,展现了其在肿瘤精准诊断中的应用潜力

3.光声成像 & 磁共振成像

光声成像:将黑色素封装于OMVs中,可作为一种高效的光声造影剂和光热治疗剂,实现诊疗一体化。

磁共振成像:外泌体装载超小型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后,可穿越血脑屏障,显著提升脑部肿瘤的MRI对比度。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CMNVs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临床转化仍面临三大挑战:

  • 规模化生产难题:提取效率低、成本高昂;

  • 标准化缺失:囊泡的大小、成分存在批次差异;

  • 长期安全性待验证:尤其是细菌来源OMVs的免疫原性需严格控制。

未来,通过结合微流控芯片实现高通量标准化制备,利用基因工程赋予母细胞内源表达功能分子,以及开发自动化平台整合全流程,CMNVs有望从“仿生载体”升级为真正的“诊疗一体”智能平台。

结语

细胞膜衍生纳米囊泡技术,巧妙地将生物体的“智慧”与纳米材料的“功能”相结合,为解决传统纳米探针的靶向性、生物相容性和体内命运调控等核心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更多基于CMNVs的精准诊断与治疗产品走向临床,造福人类健康。

作者简介:

张健健 教授

张健健,西北大学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化学生物学、分析化学交叉领域研究,聚焦氧化应激相关疾病标志物检测及诊疗。2018年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青年、面上项目各1项),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Science、Analytical Chemistry等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5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已转化1项)。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二名,2017)。担任权威期刊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Science编委和Acta Materia Medica青年编委。

慕宇光 副教授

Mu Yuguang(慕宇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副教授,洪堡学者获得者(2018),2003年获得新加坡李光耀基金,主要从事基于机器学习的药物开发以及多肽、蛋白质、DNA/RNA折叠的分子动力学研究和相关模拟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发展,现已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是计算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

引用方式:

Lei Ll, Du M,Jianjian Zhang Jj et al. Harnessing Cell Membrane-Derived Nanovesicles for Enhanced Nanoprobes in Multimodal Imaging: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BIO Integration. 2025. Vol. 6(1). DOI: 10.15212/bioi-2025-0047

了解更多相关内容,点击下方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pen.com/hosted-document?doi=10.15212/bioi-2025-004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7871-1507164.html

上一篇:同行评审匿名化:更公平还是更复杂?
下一篇:同行评审困局:全球审稿人充足,但分配机制拖了后腿
收藏 IP: 114.219.21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29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