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学术出版界,“Research Integrity(研究诚信)”正成为前所未有的焦点。从论文代写、买卖署名,到伪造同行评审、图像篡改,一系列操控学术流程的“Papermill(论文工厂)”问题正在严重侵蚀期刊公信力。
为什么期刊需要提前建立“防火墙”?
目前至少1.5%的研究文献可能由“论文工厂”制造,且随着盈利空间不断扩大,造假行为日益隐蔽。更严峻的是,这类稿件往往“成体系”地绕过常规的审稿机制。一旦被大量接收,期刊品牌、数据库信誉甚至整个出版社都会受到波及。
目前常见的出版不端行为包括:
大批低质量投稿:内容结构模板化,缺乏原创性与学术动机;
有偿署名:非真实作者支付费用加入作者名单,尤其在论文修改阶段新增;
操控审稿流程:虚构审稿人、组建互评网络、使用假邮箱进行自我评审;
引用互惠网络:通过“引用圈”提高彼此文章影响力;
劫持专题专刊:冒用真实学者身份担任客座编辑,操控审稿决定;
图像/数据篡改:如拼接Western blot图、翻转镜像图,伪造实验结果;
重复发表或抄袭:同一研究内容在不同论文中反复使用;
身份伪造:盗用他人账号或机构信息投稿。
如何识别“问题稿件”?
Compuscript积累了一整套完整的 integrity screening 方法论,协助国际期刊在投稿初筛—审稿中期—修回重审等环节建立研究诚信防线,具体包括:
一、作者与审稿人验证机制(Author/Reviewer Authentication)
我们通过多维信息交叉验证,甄别身份存疑、出版记录异常的作者和审稿人行为模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作者/审稿人无法在其声称机构的官方网站、ORCID、Scopus 或其他科研数据库中查证;
邮箱使用非机构后缀,或在不同投稿中频繁更换邮箱;
曾有撤稿记录,或在 PubPeer 上被举报学术不端;
“超高产”作者(hyperprolific),如每月发表10–20篇跨学科论文;
审稿人与作者存在同一机构背景,或审稿人频繁给特定作者投稿的文章“点赞”;
作者研究方向与投稿论文无明显关联。
这些特征常见于“作者包装”“虚构作者身份”以及“审稿操控”等典型造假操作。
二、内容与逻辑一致性检查(Content Review)
从内容层面,我们不仅依赖文本查重工具(如 iThenticate),更依靠专家进行结构化分析与逻辑审核:
文中假设缺乏理论基础,实验设计与假设逻辑脱节;
材料方法描述模糊、不可复现,实验细节缺失;
引用与正文无直接关联,存在引用堆砌现象,尤其自引密度异常;
使用“折磨式表达”(tortured phrases),例如用不自然的语言替代常见术语;
文章存在高度模板化(cookie-cutter layout):图表风格雷同,单位命名一致,章节结构照搬他稿。
这类稿件往往属于“流水线制造”的批量内容,不具备原创性。
三、图像与数据审查(Image & Data Forensics)
我们结合图像比对软件与人工审核,审查图像是否经过非法处理或重复使用:
图像存在镜像翻转、缩放、旋转、克隆等操控行为;
Western blot等常见图像存在拼接痕迹,条带重复;
同一数据在不同论文中重复使用,或一稿多投;
附件与主文中数据不符,原始数据缺失、标注错误或结构描述不全;
图像生成方式可疑,甚至含有AI合成痕迹。
我们配备的工具可跨期刊比对图像重复使用,并结合 PubMed 数据源排查既往发表内容。
研究诚信不是一个“事后补救”的操作,而应嵌入期刊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投稿初筛、同行评审到修回重审,每一步都有可能成为不端操作的突破口。
如果您的期刊正面临稿源结构变化、投稿量激增、撤稿率上升等挑战,不妨从今天开始,把“科研诚信检查”作为常规环节,引入专业的识别体系,帮助期刊建立应对复杂出版环境的防线。
如您希望进一步了解如何构建期刊的 integrity screening 流程,我们的团队已为多家国际出版社提供系统服务,欢迎联系交流经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国际科学编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7871-149753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