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
【CVIA研究快报】基于列线图的心衰CRT术后死亡风险预测模型
2025-8-11 15:55
阅读:1033

近期,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起搏电生理团队芦颜美教授课题组在CVIA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Nomogram-Based Prediction of Mortality afte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的研究论文,首次开发并验证了一个结合临床易得指标和新发房颤(NOAF)的死亡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

本研究纳入2018–2023年563例接受CRT的心衰患者,利用LASSO回归筛选变量,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最终确定了六个独立预后因子: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血钠水平、血小板计数、指南导向药物治疗(GDMT)强度以及围手术期新发房颤。通过内部验证,该模型在预测12、24、36个月死亡率方面表现出优异的判别力(AUC分别达到0.94、0.98和0.99)。

研究发现,围手术期新发房颤患者的预后明显较差,低钠血症、血小板减少、GDMT不足及高NYHA分级均与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密切相关。列线图不仅操作简便、易于解读,而且具备较强的床旁应用价值,可辅助医生快速进行分层管理,制定更精准的随访和干预策略。

总而言之,该研究首次将NOAF纳入CRT术后死亡风险预测工具,为心衰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了新方法,也为今后多中心验证和临床推广奠定了基础。

通讯作者介绍:

芦颜美 教授

芦颜美,医学博士,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起搏电生理科副主任,兼任《心血管病学进展》等期刊青年编委、审稿人。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6部,参与制定2项中国专家共识。曾获首批国家优秀青年医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英才、自治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荣誉。主要研究方向心血管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心力衰竭药物及器械治疗、复杂心律失常干预、心电生理精准诊疗及新技术应用。

引用本文:Lv HS, Sun FY, Shang S et al. Nomogram-Based Prediction of Mortality afte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Cardiovasc Innov Appl. 2025. Vol. 10(1). DOI: 10.15212/CVIA.2025.0016

https://www.scienceopen.com/hosted-document?doi=10.15212/CVIA.2025.0016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国际科学编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7871-149726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