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Zoonoses | 斑点热立克次体是西双版纳的云盘和勐混两地微小扇头蜱携带主要病原

已有 743 次阅读 2024-6-28 19:0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 are the Dominant Pathogens in Parasitic Rhipicephalus microplus in Yunpan and Menghun, Xishuangbanna, Yunnan Province, China

斑点热立克次体是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云盘和勐混两地微小扇头蜱携带的主要病原

作者:Lin Zhang , Guangqing Miao , Xuexia Hou , Peng Wang , Ying Guo, Cunjuan Duan , Xiaona Yang , Qin Hao

2024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螺旋体病控制室郝琴教授团队在Zoonoses发表短篇论著《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 are the Dominant Pathogens in Parasitic Rhipicephalus microplus in Yunpan and Menghun, Xishuangbanna, Yunnan Province, China》(斑点热立克次体是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云盘和勐混两地微小扇头蜱携带的主要病原)。

蜱是专性吸血的外寄生动物,可通过叮咬人、兽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给人类健康、畜牧业生产及野生动物带来极大危害。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土地利用改变,蜱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林牧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增加了人与蜱的接触机会,因此蜱传疾病的发病率上升,且不断有新发的蜱传疾病出现,从而使蜱和蜱传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蜱的分布受生态环境和宿主等因素的影响,并且由于宿主携带病原差异和自身代谢等原因,不同蜱种携带病原谱也不同。因此,回答“区域内蜱可能携带哪些病原”这一问题,对于当地蜱传疾病的防控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云盘和勐混两个地区采集牛寄生蜱,经鉴定为微小扇头蜱。随机选取50只蜱,通过对16S rRNA的V3-V4高变区测序,分析当地主要蜱种体内的细菌群落。结果显示当地蜱内细菌多样性较高(Fig1),涵盖了19个门,其中变形菌门含量最高。在属水平检测细菌105种(Fig2A),种水平检测117种(Fig3)。我们发现,属水平检测细菌在蜱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Fig2B)。测序结果表明,柯克斯体、不动杆菌和立克次体是丰度相对较高的致病菌(Fig2B)。在云盘和勐混两个地区的蜱中检测到的微生物的平均丰度表现出相似的模式,然而两个区域之间在物种丰富度仍然存在差异(Fig2C)。

通过检测病原体特异基因对高通量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发现当地微小扇头蜱的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为18%(9/50),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率为2%(1/50),而斑点热立克次体阳性率为70%(35/50)。并且发现在当地微小扇头蜱中,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和莱姆病螺旋体,以及斑点热立克次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共感染现象。

研究人员进一步对斑点热立克次体特异基因OmpA进行检测,通过系统发育分析(Fig4),发现当地斑点热立克次体亚型单一,均与中国分离株Candidatus R. jiangxinensis关系近缘。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及病原特异基因检测全面了解蜱携带细菌谱,展示了云南省西双版纳云盘和勐混两地蜱携带病原微生物情况,为当地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研究提示当地蜱携带的主要病原菌为斑点热立克次体,同时,莱姆病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也应当受到关注。

图1 50只蜱的细菌群落结构图在A,门水平;B,纲水平;C,目水平

图2 蜱在属水平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A,所有蜱样本属水平细菌相对丰度柱状图;B,蜱种潜在病原相对丰度;C,勐混(褐红色)和云盘(黄色)两地蜱的病原平均丰度;D,属水平细菌丰度热图

图3 50只蜱在种水平细菌群落结构

图4 斑点热立克次体omp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本研究样本用“◆”标记。

https://www.scienceopen.com/hosted-document?doi=10.15212/ZOONOSES-2023-0040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7871-1440161.html

上一篇:CABI 数字图书馆提升研究可及性
收藏 IP: 49.73.25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