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为什么DOAJ要重新修改特刊收录规则?

已有 22 次阅读 2024-2-6 15:35 |个人分类:ScienceOpen|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图片

来源:期刊分区表、图情那些事儿2023年11月,开放获取期刊目录 (DOAJ)宣布,为了应对最近特刊激增的情况,回应社会的关切,DOAJ增加了针对特刊的新标准,从2023年11月2日执行。这些新标准得到了社区广泛的积极反馈,大家认为特刊出版将得到充分的监督。然而,2024年1月25日,DOAJ突然又宣布修改了特刊收录标准,主要是取消了以下规则:“如果期刊最新年/卷中的所有内容都以特刊形式出版,DOAJ 将不予接受。”DOAJ之所以取消上述规则,是鉴于不少人对新政策会影响到某些期刊正常收录的情况产生了疑虑。比如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一些期刊专门出版由特邀编辑主持的专题特刊,这是一种既定模式。DOAJ 不希望将这类期刊排除在索引之外,因此听取了业界的意见,取消了这一限制,以避免"误"采用这种出版模式的著名期刊。

图片

图片延伸阅读:什么是特刊?特刊(Special Issue),是指某个特定研究方向的征稿活动,一般是由学术圈内有影响力的专家针对最新研究热点征集一批具有最新研究成果的稿件集中在期刊某期或者分散在期刊各期上进行发表。

特刊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以特刊的形式出版特定主题的论文集,可以有效地突出重要或热门的工作,或在重点或利基研究领域收集信息。特刊通常由客座编辑管理,他们提议或受邀编辑某一主题领域的特刊。这些客座编辑可以邀请或委托他人撰写论文,并监督整个同行评审过程。

为什么要修改特刊收录规则?

近年来,出版商开始将特刊作为推动期刊增长和增加收入的一种方式。在一些期刊中,特刊发表的文章数量远远超过了正刊的文章数量。这引起了人们对特刊内容质量、同行评审程序、对学术界的积极营销,甚至欺诈前景的广泛关注。

特刊收录有哪些新规则?

COPE 最近的一份讨论文件提出了包括特刊在内的客座编辑文集的一些最佳实践。在这些指南发布后,经与其他合作伙伴协商,我们在《申请指南》中增加了新的标准,涵盖特刊的出版,并为申请加入 DOAJ 的期刊设定了标准。新标准如下:

  • 主编必须负责整个期刊的内容,包括所有特刊,这些特刊必须属于期刊的范围

  • 特刊文章必须接受与常规论文相同的编辑监督,包括外部同行评审,并明确标注

  • 期刊必须确保客座编辑的资历得到检查和批准

  • 主编或专职委员会成员必须监督客座编辑的工作

  • 客座编辑向特刊提交的论文必须经过独立的评审程序,且不超过期刊总篇幅的 25%

  • 如果期刊最新年/卷中的所有内容都以特刊形式出版,DOAJ 将不予接受。(已取消)

关于DOAJ:

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于2003年由瑞典隆德大学正式创建,是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涵盖了科学技术、医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等全部学科领域。DOAJ秉承着高标准、高要求的遴选原则,只有符合行业最佳实践且具有一定质量的开放获取期刊才有机会被收录,正因为如此,其数据库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可。

在DOAJ众多的评选标准中,期刊的开放获取政策、著作权与许可政策、同行评审政策等尤为重要

截至目前,DOAJ共收录了13640份免费学术期刊,内容涉及80种语言,涵盖13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罕见病研究》《电力工程技术》《国际汉语教学学报》等中文期刊和Philosophical Magazine Letters,INRAE Productions Animales等国际期刊。

图片

编者语:此次对于特刊收录规则的重新修改,体现了DOAJ平台在严格把控特刊内容质量、积极完善特刊审核体系的基础上,对传统特刊出版模式的尊重与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收录文章质量良莠不齐、学术营销名过其实等”特刊乱象“,也进一步维护了不同出版模式期刊的利益,进而保障了读者自由获取高质量学术成果的权益,展现了DOAJ作为一个开放获取平台的包容性和社会责任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64nvg53jiYgeuJ7hzFpSA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7871-1420811.html

上一篇:【CVIA原创研究】血清硒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来自2009-2018年NHANES健康和营养调查的发现
下一篇:喜讯:Acta Materia Medica杂志被CAS收录!
收藏 IP: 49.72.1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