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同行读我中、青年时期发表的论文 ,觉得有精、气、神,文中公式卓然而立,有英姿美感,其推导严絲无缝, 步步为营,故可遗世而独立,于是来信问有何诀巧。 我答道:我那时写论文的精神状态如陸游的一首诗所述"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的那样,即是说,我那时写论文,聚精会神,发表论文不管今人如何评说,也不管死后是不是有人引用,只是好奇与兴趣所然,故而能在撰写文章时精神矍铄。 诚如孔子观文章便知人精神聚散,他指出“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如今,我年迈,期望清闲,精神焕散,伏案半小时便觉心累, 所以不能一鼓作气写就论文了。 总之,孔子以读文章判作者之精神 ,为其精神所感染 ,不也是我们理科人可借鉴的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 0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