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全慧
学者的一个社会价值在于对于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要敢于公开发声 精选
2025-10-31 07:53
阅读:5547

2004年,杨振宁先生主动提出要给清华大学给低年级学生讲授《大学物理》,这是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件大事,清华大学提供了部分座位方便外校的师生来听课。原计划讲授两个学期并留下一部完整《大学物理》课程的讲义,没有想到第一个学期完成之后,长长的蜜月打乱了原定的授课计划,杨先生再也没有能回到教室。杨先生去世后盖棺定论,很多人为杨先生没有能留下一部教材而遗憾。如果和朗道、费曼等物理学大师有完整的教科书相比,杨先生可谓功亏一篑。

我也是当年参与了追星的教师之一。杨先生无意中提到了他用英语进行教学的过程,我敏感地抓住了他的只言片语,断定它是中国大学双语教学提供了最权威的经验和做法。和很多追星的老师不同,我可能是唯一一位留下了听课笔记并发表了一篇短文的教师。而这篇小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其实是唱一点反调。当时有关部门正在大学里强推双语教学,不仅鼓励全英文教学,还鼓励教师编写英文教材,我对这种做法不以为然。在大学里强推双语教学的政策,催生了一些古怪的声音,例如,我问一位从未出过国却出版了一部纯英文教材的教师,“英文不地道怎么办?” 他说,既然有美国英语、澳洲英语、印度英语,为什么不能有中国英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言不虚。

前几天杨先生去世了,我这篇小文章被翻出来在公号上重新刊发,然后传到了海外,甚至受到了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林志忠先生的关注,他加了一个“编者按”链接到了他个人的FB账号里,激发了一些共鸣和讨论。

文章的最后一段及后记

从杨先生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可以看出,“双语”教学要因地制宜.笔者之一在湖南大学讲授“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用英文板书,主要用中文讲授,已经实践了6届,效果很好.现在还是湖南大学的精品课程之一.可能有人认为这不是官方定义的“双语”教学.但是我想,只要效果好,教师轻松,学生喜欢,不叫“双语”教学又有何妨?

后记:本文成文于2005年初.当时,杨先生说,等到2005年夏天全部“大学物理”上完后,他会写一篇文章来比较中美大学“大学物理”课程的不同教学经验,我们希望读到他的文章后再充实我们的文章,但是迄今为止我们没有看到这篇文章.现在发现我们当时的文章还有其价值,特别是官方定义的“双语”教学和实际可行的“双语”教学之间还是有距离的.杨先生的口头报告其实是即兴发言,没有稿子.文中引用的话是杨先生的原话.

振寧的雙語教學 (「大學物理」) 經驗

教育部約於2001年立意推動「雙語 (中/漢、英語) 教學」,楊振寧則於2004年秋季在北京清華大學為大一新生講授了一學期「大學物理」課程。楊振寧的初始設想目標是,要讓學生在這堂上學到物理、英語及微積分,因此一開始幾乎全程使用英語講課。

幾堂課後,楊振寧發現,「雙語教學」如果使用超過50%的英語講授,學生的專業吸收效果就顯著下降!所以他後來改為使用50%中文和50%英語講授。北京清華大學的學生是最優秀的一批學生,則其他學校的「雙語教學」推動成效,乃至推不推得動,可想而知。

未料,20年後 (2021年) 政策反轉,教育部著手修改「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大幅度縮減中小學英語課程時數。顯然,「雙語教學」很可能成為明日黃花。

圖片 (取自網路):楊振寧在北京清華大學講授「大學(大一)物理」課程,他使用的課本是台灣各大學熟悉的 Halliday & Resnick: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詳細報導請參考湖南大學劉全慧老師等人文章: https://mp.weixin.qq.com/s/yPyOubjUBtGGk8p-6RRKhQ

附記:十多年前,我曾好幾次,特地與歐洲和蘇聯解體後俄國移民歐美各國的幾位物理教授討論過,並詢問他們的看法。無一例外,他們每一位都主張大學本科教學,應使用母語。又,歐洲各國研究生普遍英語程度高,但他們的博士論文,很多都使用母語書寫。

屏幕截图 2025-10-31 075026.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全慧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77-1508200.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