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土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hliu 理论物理博士,湖南大学教授。

博文

从经验到原理的飞跃--试答杨立坚教授之问 精选

已有 4367 次阅读 2025-7-7 08:15 |个人分类:拾穗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问题

昨天姬扬教授领读了《概率论沉思录》第11章,在讨论环节中,清华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系的杨立坚教授提出如下问题:

我一直有个问题,任何一个数学或者物理模型中的量都是通过测量来确定的,而测量总有误差,这样原来的物理定律就不再是一个精确的等式,如何理解这个精确的等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参见:https://www.koushare.com/live/details/43739 (2h52′28″)。

这不仅是一个困扰了很多人的问题,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物理学基本定理的创立者,如牛顿、爱因斯坦、温伯格、杨振宁,等等,无不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例如,1989年,温伯格提出过如下问题:我们对一个量子系统进行测量的时候,所获得的结果不可能得到精确地符合薛定谔方程

1.jpg

二、从实验到原理 需要自由创造

这是爱因斯坦最珍视的思想之一。

在他去世前三年,给他一生的朋友索洛文(少年时期“奥林比亚科学院“的三位成员之一)的信中,有一段非常明确的话,似乎专门为了回答人们的问题。答案如下:实验结果只能得到一系列的结果的集合,而从实验结果到达物理原理即物理学的公理系统没有逻辑通道!参见图1。二者之间的通道只有一个:自由创造(free invention),也自由创造属于人类的智力创造,是一种飞跃。

2.jpg

3.jpg

在1934年的论文《理论物理的方法》(On the Method of Theoretical Physics)中,爱因斯坦系统地论述他的思想。杨振宁研读过这篇文章,还发表文章讨论爱因斯坦的观点。物理学界讨论哲学问题,其实是很冒险的事情,今天尤其如此。我个人喜欢爱因斯坦的这篇文章,而且认为是哲学论文。这篇论文是否真的影响过哲学家们?我专门请教过哲学家刘闯教授,他说,这篇文章尽管思想深刻,却算不上正统的哲学论文。

杨振宁不用“自由创造”,他喜欢使用的另外一个字“猜”。关于库仑定律的建立,他说:“我曾经把库仑的文章拿来看了一看,发现他写出的那个公式同实验的误差达到30%以上。估计他所以写这个公式,一部分是猜出来的,猜测的道理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牛顿的公式。我所以要和大家讲这一点,是因为在所有物理和数学的最前沿的研究工作,很大一部分力量要花在猜想上。”

无论“自由创造”,还是“猜”,都说明了一点,从实验结果到达物理原理,没有逻辑通道,只能靠创造。

4.jpg

对温伯格对薛定谔方程引入的小修正的彻底否定,也是来自“遥远”的实验结果。小修正允许进行超光速通讯,这会导致因果性的破坏,和现代物理学结果直接矛盾。

5.jpg

物理学基本理论还有一个来自内部的检验,含自洽性,对称性,基本物理量的不可直接检验性(例如熵和波函数),等等。

四、结语

一方面,物理学必须用来指导实验,而且必须要有实验的检验,这是主要矛盾。另一方面,物理学的原理不是唯象理论,既不能从实验结果中通过归纳推理而直接得到,也不能直接检验,这是次要矛盾。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77-1492652.html

上一篇:如何评价Jaynes认为概率论是全部科学的逻辑?
收藏 IP: 222.244.139.*| 热度|

22 段德龙 刘进平 崔锦华 谢力 李志林 武夷山 宁利中 钟茂初 李学宽 尤明庆 王涛 郑永军 曾杰 史晓雷 杨正瓴 黄河宁 张林 冯圣中 王成玉 雒运强 刘跃 guest9232126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9 0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