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2012-21读者之声

已有 4009 次阅读 2012-8-2 15:28 |个人分类:栏目:读者来信|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后, 毕业生, 近亲繁殖, 系统工程

扶上马,送一程
      高校“近亲繁殖”问题曾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大家从诸多方面声讨了近亲繁殖的各种弊端,例如,会导致学术方向的单一、破坏学术多样性,会形成天然的利益共同体、破坏公平原则、劣化一个学术单位的人文环境,等等。我相信,各高校的领导者也深知近亲繁殖的危害,也正在逐步采取措施改善这种状况,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明文规定:“严禁本校应届博士毕业生留任”,严格废除了本院博士或博士后“留校”的做法,明确本院毕业的博士生、博士后必须在院外工作两年之后才能受聘学院教师。但是,造成近亲繁殖的局面非“一日之功”,要改变它,也需要一个过程,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对此,大家已经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讨论,我这里不再赘言。我想由此谈谈对于我们自己培养的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的“扶持”问题。
      目前的形式,对于国内刚刚毕业的博士生来说,不是越来越好,而是越来越严峻。外有大批海归“虎视眈眈”,内有不断扩招、“批量生产”出来的同门兄弟的激烈竞争。更严重的是,许多高校采取的“本科非‘211’,一律不予考虑”的一刀切政策,严重挫伤了广大“本科非‘211’”学生的积极性。这是一项极其不公平、也极其不科学的政策,和“文革”时期的“唯出身论”有什么区别?本科能进“211”,只说明他/她高中成绩好或高考成绩好,那么广大的“本科非‘211’”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后来自身的刻苦努力都可以视而不见、一笔抹杀吗?我认为应该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无论本科来自哪里,同台竞技,然后择优录用。
      我们自己培养的刚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大部分是选择去了普通高校。虽然这些年国家逐年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但是勿庸讳言,大部分普通高校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还是比较差的。对于热爱科研、希望能在科研上有所建树的学生来说,要实现他们的梦想,难度是很大的。每周要上3—4天的课,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再去关心科研;学校硬件设施缺乏,根本没有搞科研的条件。当然,如果学校能够制定一些政策,鼓励这些年轻教师安心教学、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也很好;可偏偏有些不具备科研能力的高校的管理者却具有“国际视野”、“世界胸怀”,在教师职称评定时,全然不顾学校自身的条件,制定出与“国际接轨”的苛刻条件,什么“必须有出国(境)的经历”,什么“必须发表影响因子大于X的SCI论文N篇”,什么“必须主持一项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等等。在这样的学校,我们的学生就非常可怜了。作为曾经的导师,我觉得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扶持他们一下。
      对他们的扶持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文献(有些学校大楼盖得那是相当的气派,可是却舍不得资金购买网络文献);经常与他们交流相关领域的进展;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来实验室做一些他们喜欢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些交流的机会;虽然他们已经毕业不在身边,仍时时关心他们的研究工作等。我同意给年轻学者独立的学术地位这个观点,但我认为这和给他们适当的帮助并不矛盾。是否给年轻人独立的学术地位,甚至和是否“近亲繁殖”无关。学生在你的身边,你也可以鼓励他有独立的思想、开展独立的研究,鼓励他创新,鼓励他不做你的课题而另外开辟新的领域。对于那些不喜欢学生独立的导师来说,即使学生没有留在身边,他仍然会“远程遥控”的。
      “扶上马、送一程”,如果每个导师都能对自己培养的学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让他们早日羽翼丰满,早日自由翱翔!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钟伟
 
我是这样指导硕士生的
      关于如何指导硕士生,每个课题组都有自己的一套清晰的管理理念,只是有些方法似乎在我这里“水土不服”,无法照搬实行。我接触的课题组大部分都是每周进行一次组会,集中汇报;但是由于我的实验室表征条件实在有限,许多测试要在外单位进行,周期较长,如果每周都要求口头汇报,估计效果欠佳,最重要的是浪费学生许多宝贵的时间。
      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周五上交一份本周实验总结,每双周末集中口头汇报一次。由于我几乎每天都去实验室和学生交流,所以口头汇报也不用做到完全准时,我却也能比较及时地掌握每个学生的试验进展动态。当然,及时地阅读浏览最近的文献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现在文献更新非常快,大部分文献要略读,重要的以及与自己课题紧密相关的文献要精读,不厌其烦地阅读,以期有所发现和获得突破。每个新进实验室的同学,我都会安排高年级的学生教他(她)实验仪器的操作要领、实验室规章制度如何遵守、查阅文献的方法以及有效阅读文献的技巧。对于研一下学期的同学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撰写论文、如何选择合适的投稿期刊,常用的一些作图工具也是要求他们务必掌握的。
      我谨遵自己导师的教导,一再向学生强调“若做学问先做人”。我要求实验室每位同学都要相互交流,和谐融洽地相处。我和学生之间也没有严格的师生界限,真正做到像好朋友一样,平时交流也很放松。同学之间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汇报时鼓励大家不要刻意隐藏自己的实验想法,但也不允许散布一些消极的言论和个人想法。每个学生虽然都有自己的小的研究方向,但大家不存在恶意竞争,只有相互激励、你争我赶的情况。没有实际的贡献,不允许师兄弟(妹)之间相互挂名,从源头培养他们良好的科研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观。在论文署名方面,如果是学生做的工作,学生永远是第一作者,即使有些工作学生贡献较少。发表SCI收录论文达到课题组要求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申报各种奖学金和相关奖励。
      我由衷地希望在学生们真正走向社会之前,培养出他们对待新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想这也是我在他们三年学业生涯期间所作的最大贡献。
——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   武祥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598299.html

上一篇:视差理论史研究的新进展
下一篇:博导、博士生科研复述和杂谈(21)
收藏 IP: 210.14.12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