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理想到现实的数年回望|数学人的中年危机与转型路
七年前,我偶然在科学网上发了一篇博客随笔,题为《关于科研方向的思考》。👉 原文链接: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53914-1098472.html
第二天醒来,微信“爆了”。那时候我才知道,文章被科学网公众号推送到了首页。
在那篇文章里,我写道:
“我也可以做一些应用领域产生的健康而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也能为科研做一点自己的微小贡献吧。”
而谁能想到,文章发表之后,我就不久陷入了人生的一场重大困境。一下子,就是七年。
直到最近,我终于完成了一次迟来的转型。
📌 附:我的个人主页(已更新)👉 https://maths.ccnu.edu.cn/info/1041/23993.htm
------------------------------------------------------------------------------------------------------------
是的,前几年我人生确实遇到很大的困境——甚至可以说是一场中年危机。那段时间我曾感到绝望,觉得自己的人生可能只能一路走下坡。好在,我终于在近来看到了些许曙光。
上周,好朋友付巧妹和我聊天时感慨:“早就劝你做生物应用了,你当年就是不听。”她还笑说我学生时代就“太有主意”了。我也只能笑笑回应:“是的,我导师当年都拿我没办法。”我那个时候一心想做数学理论,即使导师在这个方向并不算专家,也帮不上太多。但这,正是我对自己最初的要求和选择。
那时我就想,如果读博期间不做理论数学,以后恐怕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而如果当下做了理论,将来想转做应用,还是相对容易的。
现在回想,我依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没有错。很庆幸自己坚持了兴趣,也坚持了内心的那份“数学理想主义”。为了拿数学博士学位,我还必须额外考一门高等概率论。年轻的任课教授递给我一本很薄却极深的书——《鞅论》(Martingale Theory),让我自学。那段时间差点被这门课“啃掉”,但如今想来,学进去的东西终究是自己的,不知道哪天就会在某个应用领域派上用场。
其实我的博士导师当年是计算机系的学位负责人,他多次建议我改拿计算机博士学位。理由也充分:同一篇论文,拿计算机学位就可以不考那门难度极大的口试了。但我想了又想,还是坚持写信跟导师说:“我内心认可自己是个学数学的,我连编程都不熟,拿计算机学位会觉得不踏实。”
这份倔强后来也带来了不少“后果”。很多人批评我当时的决定太傻:“你如果当年拿了计算机学位,工作机会多了去了,收入也高多了。”甚至今年,还有人这么说。
可如今,我开始从应用中收获合作机会,不少人愿意找我,恰恰是因为我有扎实的数学背景。生物、医学、工程这些复杂的问题,需要有人从数学的角度给出建模和推理的骨架。很多时候,他们找的不是一个程序员,而是一个能从本质上看懂问题的人。
所以我始终觉得,作为我自己,如果博士阶段没有做理论数学,没有沉浸过抽象世界的美,那将是人生中无法弥补的一种遗憾。
也许人生的节奏就是这样——有些坚持,当下并不被理解,但它会在未来悄然开花;有些选择,在短期看似“吃亏”,却为长期埋下了深根。
我愿意感谢那个在深夜苦读《鞅论》的自己,也感谢那个在专业选择上宁愿绕远路也不愿妥协的自己。哪怕路途曲折,但我们终将走向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致年轻学者:做选择时,请留一份给“内心的声音”如果你现在正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在“兴趣”与“实用”之间纠结,我想对你说:
请相信你内心真正的热爱。 有些路的确不容易走,但只有真正的热爱,才是你能在漫长科研旅途中坚持下去的能量源泉。
请允许自己的成长路径不那么“主流”。 也许你暂时不被理解,但只要方向是对的,坚持总会为你带来不一样的风景。
请相信基础的价值。 数学,理论,抽象思维……也许短期内看不到“市场”,但它们是很多交叉学科的“深水区通行证”。
请不要害怕转型。 做了基础,不代表不能做应用,反而可能在关键时刻让你看得更深、走得更远。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愿你在看似“错误”的坚持里,最终找到自己真正的光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龙旸靖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53914-148646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