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旸靖
主页上线 | 欢迎合作、交流与跨界碰撞
2025-5-18 10:38
阅读:75

今天终于完成了一直以来想做的一件事:(准备)更新我的个人学术主页。

欢迎访问:👉 https://maths.ccnu.edu.cn/info/1041/23993.htm 持续更新当中...

我目前涉猎的研究方向较为广泛,其中一些仍处于探索阶段,可能给人以“不够专注”的印象。然而,我始终相信,跨学科的尝试是理解问题、推动边界的一种方式。幸运的是,我有机会与多个领域的专家合作与交流,在学习中不断推进自己的研究。

未来,我计划在持续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凝练研究方向,聚焦于最具潜力和价值的领域。

欢迎批评指正,也期待与更多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展开合作,共同探索未知领域,推动学术进步。

 

我的研究以图论与组合数学为理论基础,融合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生物信息学应用数学,致力于解决生物、光学、量子信息等领域中的关键交叉学科问题。同时,积极探索大语言模型(LLM)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应用机制。

目前研究重点正逐步拓展至企业与工程、生物医学、金融等实际场景中的大数据建模与智能优化问题,关注如何将理论方法高效转化为可落地的算法解决方案与AI系统平台,服务于科研转化、产业升级与智能决策。

 

 

一、数学基础方向(面向数学背景)

图论与组合数学

 主要研究图论与组合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中的应用,具体兴趣包括图同态(Graph Homomorphisms)、系统发生组合学及其相关算法。当前重点问题包括:

  图同态和图染色

  图极限理论(Graph Limits)

 组合零点定理(Combinatorial Nullstellensatz)

运筹学与离散优化

 关注网络结构的优化与性质分析,组合优化方法与算法设计

二、人工智能与理论计算机方向(面向计算机背景)

融合人工智能、理论计算机科学与量子信息,探索基础理论与智能方法的交汇前沿。研究内容包括:

AI for Math&Science

 数学公式表示学习、结构化推理、组合优化问题的神经方法(GNN+SAT)

理论计算机科学

 图算法的计算复杂性研究

 图同态、图染色的存在性和枚举等问题的复杂性建模与理论分析

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

 量子图同态与量子组合问题

 量子算法

 

三、生物信息学方向(面向生物背景)

聚焦生物系统中图结构的建模与推理,结合组合数学与计算方法解决复杂生物信息问题。研究内容包括:

 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s)

 生物网络建模与结构分析

 图神经网络(GNN)生物数据中的应用

 AI for Science:以人工智能助力生物医学发现与建模

 

四、应用交叉方向(面向工程与实际问题)

拥有超过十五年的应用数学与交叉领域研究经验,致力于推动数学方法在工程与前沿科技中的深度融合。研究内容包括:

 光学工业软件平台开发与底层算法优化

 面向生物与医学的大数据建模与分析

 数学模型优化与人工智能算法设计

 

五、数学教育方向(面向基础教育与教育创新)

聚焦大语言模型(LLM)在K12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结合国际教育经验与教育技术发展,探索智能教学系统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研究内容包括:

 AI赋能数学教育:研究大模型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角色与功能,包括智能备课、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生成式教学资源、自动答疑系统等。

 AI学伴系统开发:构建集学习辅导、心理支持和行为干预于一体的AI伴学系统,服务于因心理原因暂时离校的学生,提升教育公平性。

 中外数学课程比较研究:对比中外主流K12数学课程体系(如中国课程标准、CCSS、IB Math、Cambridge Math 等),分析其在逻辑结构、知识进阶、建模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异同。

 国际数学竞赛课程与训练体系:基于多年实践经验,设计与研究 AMC、袋鼠数学(Kangaroo)、HiMCM 等国际竞赛的课程体系、训练机制与评估方法。

 中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推动以图论、组合数学为基础的科研训练,开发适合中学生的科研课题、训练模块与发表通道,实现早期科研启蒙。

 师范教育创新实验:结合人工智能与教育理念,推动未来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评-辅”四位一体中的智能工具使用,建立面向教育实战的课程改革与能力模型。

 

六、结合个人兴趣的相关研究

我对教育、心理学、艺术、社会学与哲学等领域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并尝试将这些人文社会维度融入科研与实践中,探索跨学科的思维路径。例如:

教育

理学社会学

艺术与哲学艺术训练与哲学思维深刻影响我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在尝试艺术领域的实证探索。

 

七、团队平台与合作资源

课题组已配备完善的服务器与算力资源,部署了DeepSeek 等先进大模型平台,支持 AI 相关研究、算法训练与科学建模。硬件与算法环境齐备,诚挚期待与各领域研究者、企业、教育组织开展深度合作与联合课题研究。联系方式:yangjing@ccnu.edu.cn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龙旸靖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53914-148614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