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从事科研工作,大概率已经感受到了这种“信息洪流”:文献数据库永远看不完,To-read 文件夹越来越长,真正来得及认真读完的文章,却屈指可数。
科研进入“过剩时代”?
回头看,学术论文产出从2000年不到百万篇,到2020年翻了三倍,如今再翻一番,只用了短短不到十年。
这背后当然有技术进步的助力。电子投稿系统普及、开放获取的盛行、AI辅助写作工具崛起——发文章的门槛正在不断被抬高又被打平。而另一个现实是,几乎所有科研评估体系,仍然把“发了多少”放在首要位置。
于是,科研工作者在有限时间内被迫更高频率地“产出”。发文章成了一项任务,而不是自然延伸的学术表达。
读者的注意力去哪了?
论文越发越多,但谁在读?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文章,几乎没有被引用。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太多。同行也忙得焦头烂额,通常只能扫一眼摘要、抓几句引用,用来支撑自己的写作逻辑。
科研正变成一个巨大的内容工厂。在“尽快发表”与“尽量阅读”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信息摩擦。
而那些真正值得被深入理解的研究成果,正在被淹没。
同行评审,还能承担质量守门人的角色吗?
现在,有不少科研人员对审稿速度表示“满意”,但心里其实也清楚,审稿时间快并不总意味着质量高。
一些大刊一年发表上万篇文章,审稿节奏之快令人咋舌。加之审稿人越来越难请,有时候审稿意见明显敷衍、重复、甚至不知所云,也成了行业里心照不宣的无奈。
当审稿变得越来越像一种任务,“peer review”还能不能维系它应有的公信力,是学术出版界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数量不断刷新,质量是否还被在意?
我们当然不该把“发文多”视为原罪。毕竟,科研越来越全球化,研究者数量大幅增加,本身就意味着更多产出。
但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产出是否被用来构建更好的科学共识,而不是变成简历上的堆砌。
当发文数量成了一种压力、一场竞赛,甚至一种“内卷”游戏,写论文不再是为了传达思想,而是为了“发得出来”,那么,我们距离科学的初衷,可能越来越远了。
我们需要更好地出版,而不是更多地出版
600万篇论文不是终点,它只是一个提醒。
提醒我们,在这个研究成果爆炸的时代里,读者的注意力稀缺了,编辑的资源吃紧了,审稿的质量受限了,研究的节奏变快了。
这不是说我们应该写得更少,而是写得更有意义;不是追求更高产,而是更真实地表达问题、方法和发现。
毕竟,科学的价值,不在于它产出了多少文章,而在于它留下了多少值得信赖、值得回顾的知识。
下次当你打开数据库,看到满屏的最新论文,或许会有点焦虑,也可能会有些释然。
你不必追着每一篇跑,也不必在爆炸的产出面前感到渺小。
真正重要的,是你写下的那一篇,是否足够诚实,是否在你所在的领域里留下了一小道光。
英文润色│科学评审编辑|学术论文翻译│期刊选择│文稿格式排版│图表处理|AJE作者资源中心
自2008年以来,AJE一直是深受 Nature、PNAS、IEEE、ASME、AACR、ASM、AGU、PLOS等知名期刊及出版社
或学会的信任。如您想了解AJE如何帮助研究者取得成功的更多信息,敬请访问AJE中文官网
如您想学习更多关于论文写作和投稿的干货指导,敬请访问AJE作者资源中心
本文首发于“AJE作者服务”微信公众平台。您也可以通过微信与我们交流,
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找到我们: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AJE学术交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44631-149393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