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3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妇女节。
现代职场女性,在对工作和家庭这两者进行兼顾与平衡的过程中,往往都要付出不凡的努力;而对于从事学术研究、潜心探索未知的女性科研工作者来说,有时或许更加充满挑战。
本期推文,我们来聊聊如何帮助女性科研人员更好地兼顾实验室工作和家庭生活。
一、制定时间表与优先级
有些科研人员的大部分研究工作必须在实验室开展,比如那些高度依赖实验台和仪器设备的研究。对于这类女性科研人员,为了避免无法从实验室抽身去处理日常琐事的窘境,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兼顾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表会很有帮助。
这个时间表可以尝试以星期为单位,首先确定每天需要完成哪些必须在实验室开展的科研任务,预计每天必须待在实验室或实验台前的时长大约多久;除此之外的其他工作,如果不受工作地点的限制,可以按照优先级,考虑回家或利用零散时间完成。
然后考虑自己的日常生活安排,比如每天必须几点接送孩子上学、几点想给自己安排一场健身锻炼等等,在保证完成每天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上,在时间表上为这些项目预留合适的位置。
此外,科研训练有助于让自己变得更有时间概念,这个优点在安排日常生活方面也非常有用。
二、擅于认识和解决问题
作为科研人员,良好的逻辑性和擅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必要。女性科研工作者无论是应对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尽管时长会遇到不符合预期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都不必过于焦虑或恐慌。不管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明智的做法是对其进行分析并予以解决。
无论对待生活或工作,女性科研人员都应擅于运用自己细致、敏锐等优势,及时捕捉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可能的原因,并尝试避免和解决。
此外,没有必要苛求自己单独面对和扛下所有问题。在工作上,经常与实验室其他科研人员交流,虚心寻求技术支持或学术指导,或许在与他人讨论课题的过程中,很多问题便逐渐有了解答的思路;在家庭生活中,抽出时间和亲人散步、谈心,有时或许只是在家人无声的温暖陪伴与坚定支持下,很多问题便不再令人无所适从了。
三、在实验室与家庭生活之间融会贯通
虽然实验室工作和家庭生活是占用女性科研人员时间精力的两大部分,但完全没有必要将两者割裂开去对待,那样反而容易让人觉得捉襟见肘、应接不暇。
其实,两者之间有不少值得融会贯通、相互借鉴的地方,如果擅于把握并运用自如,或许能有效帮助自己轻松应对。
比如,跟实验台前的复杂操作相比,做饭是否好似显得小巫见大巫?前者以DNA提取为例,需要首先准备和处理实验材料,然后进行一系列操作,包括添加试剂、用离心机离心、提取或弃掉离心后分层的液体等等;类似地,做饭也大概是这样的流程,并且每个步骤还不必像做实验那么精细(不必用电子天平或量筒去称量炒菜时到底该放多少盐或醋)。又如,那些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动物解剖操作的科研人员,大概率也能轻松地在自家厨房完成鸡鸭鱼肉等动物食材的内脏清除等任务。
四、练习耐心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做实验和处理家庭事务,都非常考验耐心。因此,想要将两者完美兼顾的科研女性,更需要一颗淡定从容的强大心脏。
想象一下,今天的实验很不顺利,折腾了一天,进行了多次尝试,最后还是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一脸沮丧地回到家里,开始辅导娃写作业,在跟娃反复讲了好几遍如何列出一个简单的方程求解一道数学题目时,似乎再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压制即将倾盆而来的负面情绪了。
何必让自己如此歇斯底里呢?既然做实验是探索未知,那么就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应对意料之外的实验结果,甚至失败;以平和的心态进行耐心的反复调试和来回摸索,往往才让取得珍贵的科研成果。自己的实验尚且如此,又何况去勉强一个处于学龄的孩子呢?耐心地以其易于接受的方式多讲解几遍,他(她)终于听懂的那一刻,自己又何尝不觉得欣慰呢?
五、设定目标,培养责任感
可以说,责任感贯穿于每个人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位科研女性,不仅需要对自己的课题进展、实验数据和科研成果负责,还要对自己带的学生或助力研究员等(如果有的话)负责,更要对自己的家庭、亲人和孩子负责。
或许有的时候觉得疲惫或担子过于沉重在所难免。这时,尝试放慢脚步,毕竟没有什么成功可以轻易地一蹴而就。家庭生活和科研工作的平衡,很多时候可以通过分别设定一个个具体可行且互不冲突的目标来逐一实现。
比如,最近每周末都打算送娃去参加绘画艺术班,在等待她下课前的这段时间,自己正好可以看完2 – 3篇文献,等回家再进行必要的记录和总结,如此一段时间之后,娃学习绘画和自己完成相关文献阅读的这两个小目标就能同步实现。
更多阅读:
3. 投稿时也怕“踩坑”?警惕这些信号,“火眼金睛”识破问题期刊
喜欢这篇博文吗?如果您觉得本博文对您和身边的人有所帮助,欢迎将其推荐到博客首页或分享至您的个人博客。看到您的推荐或收到您分享本博文的后台提醒后,我们将通过私人消息为您赠送AJE润色服务的优惠代码及使用方法说明,作为对您支持的回馈与感谢。
如果您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有英语翻译和语言编辑的需求,敬请发送邮件至support@aje.com;如您想了解AJE如何帮助研究者取得成功的更多信息,敬请访问AJE中文官网www.aje.cn或AJE作者资源中心(中文版)https://www.aje.com/cn/arc/。
本文首发于“AJE作者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原为“AJE美国期刊专家”,因运营需要,现已将全部业务迁移至目前最新的“AJE作者服务”,并由订阅号转为服务号)。您也可以通过微信与我们交流,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找到我们。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AJE学术交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44631-132895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