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
未成年时期,在初中或高中的理化生实验课上,学生们往往被一个个生动有趣、有时如变魔术般的实验所吸引,甚至以为做实验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但是请别忘了,这些大多都是验证性实验,也就是在教科书上已经有明确结果和结论的前提下,只需要按照实验操作步骤,把实验结果重现和验证出来。
而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更多需要的则是探索性实验,尽管可以预先提出有一定依据的假设或猜想,但没有人能保证到底会发生什么,究竟会取得怎样的实验结果。
科研人员往往都希望自己的实验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或得到预期的阳性结果,进而顺理成章地完成对某个科学问题或作用机理的解释,或证明某种处理方法的有效性,从而写出有说服力的研究论文得以发表。
然而,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并非一切皆如人愿。实验进展不符合预期的情况屡见不鲜,呈现阴性的实验结果也时有发生。
对阴性结果进行选择性取舍,有哪些潜在危害?
研究人员似乎往往不太情愿公布自己的负面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对实验结论和研究成果造成质疑的顾虑,又或者是担心不能充分地突出研究意义和价值,可能不利于论文的顺利录用、发表及后续引用等等因素。然而,刻意回避阴性结果,也可能造成一些潜在的问题。
1. 造成学术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对于灯丝的材料,进行了数以千计的尝试。当然,最令人振奋和钦佩的是他最后终于找到了合适材质的灯丝。但是在这之前,那些失败的尝试,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些材料已经被实验过都是不合适、不可行的,接下来还得再尝试新的。
同样道理,分享一个失败的实验,可能帮助阻止其他一些课题组在同一个想法上浪费时间和金钱。即使另一个实验室想尝试类似的实验,至少他们也可以根据之前他人已失败的尝试来进行一些改进或优化。
2. 对于不同个体的临床试验结果,无论阳性还是阴性,都需要如实报道
从基础科学的角度来看,隐藏负面结果可能会造成学术资源和时间的浪费。但在考虑临床试验时,隐藏负面结果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例如,在研究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其副作用时,对于不同个体来说,无论阳性还是阴性的临床试验结果,都需要被如实呈现和考虑,因此,有必要坚持要求对临床试验进行公开登记[1]。
不幸的是,虽然许多临床试验最终都被发表,但据统计,阴性结果(即被测试的治疗方法没有效果)被及时、完整发表的可能性较小[2],而被发表的负面试验结果比正面研究报道晚出现一年左右。
3. 对阳性结果的过分关注和倾向,可能导致论文中出现错误结论或虚假结果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笔者前些年还是一名某学术期刊编辑时,曾收到一位作者的来稿,据其实验结果显示,一项已被多篇文献报道在小鼠等实验动物体内具有一定效果的治疗方案,在其实验过程中历经足够次数的重复之后,依然没有像已有文献报道那样显示出任何对于小鼠的治疗效果。
可以想象,这篇文章被送审后,经历的审稿之路并不顺畅,由于该作者的阴性结果与多篇已有报道截然相反,评审专家着实提出了一定的质疑。但最终几番复审下来,考虑到文中的实验方案合理,实验思路清晰,呈现出的阴性结果具有一定可信性,文中也对其结果与既有报道不一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因此未对其进行贸然拒稿,最终得以发表。
大约一年后,该研究领域发生了一起较为轰动的撤稿事件,而笔者惊奇地发现,多篇被撤稿的论文均为与该研究相关的当初所谓阳性结果的报道,其中不乏某些已有一定学术地位的研究人员的稿件。那一刻,笔者不禁再次翻开这篇历经考验但最终被发表出来的文章,对作者钦佩之余,从未如此深切地体会到,坚持如实发表自己的研究结果,哪怕是阴性的或不符合预期的真实数据,有多么重要。
写作和发表论文时,该如何处理不符合预期或呈阴性的实验结果?
事实表明,刻意隐藏或回避阴性结果,不见得是恰当的做法,也未必完全有利于论文发表。那么,对于不符合预期或呈阴性的实验结果,写作和发表论文时该如何处理呢?
● 避免对阴性结果进行选择性取舍,尤其是论文的“讨论”部分
从学术规范和道德的角度,所有实验结果都应在论文中如实报道。
当然,并不是说非要把所有数据和结果都放在论文的“实验结果”部分;有些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可以放在“补充材料”部分;而在论文的“讨论”部分,无论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无论是阳性还是阴性结果,则都应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讨论,并进行必要的文献引用。
在论文的“讨论”部分,尤其应避免故意选择性舍弃阴性结果,否则这样的“讨论”不够客观中肯。有时过于完美的数据和结果,也可能增加被质疑甚至被拒稿的风险。
● 借助合适的期刊或平台呈现自己的阴性结果,供学术界交流和学习
如果确实担心自己呈现负面结果的论文不能顺利被目标期刊录用、发表,或者只是阶段性取得了一些尚无明确结论的结果,可以考虑一些接受这类实验结果的期刊。
尽管欢迎或接受阴性实验结果的期刊目前并不多,但并非一点选择都没有。例如,BMC Psychology[3, 4]、Journal of Negative Results in Biomedicine[5]。
此外,诸如Research Square(https://www.researchsquare.com/)这样的预印本平台,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机会,在等待论文经由同行评审方可发表之前,就能上传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研究稿件,供学术界参考、讨论、交流和学习,同时获得评论和反馈。
参考来源:
[1] http://www.icmje.org/recommendations/browse/publishing-and-editorial-issues/clinical-trial-registration.html
[2]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54583
[3] https://bmcpsychology.biomedcentral.com/
[4] https://bmcpsych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2050-7283-1-2
[5] https://jnrbm.biomedcentral.com/
更多阅读:
3. 投稿时也怕“踩坑”?警惕这些信号,“火眼金睛”识破问题期刊
喜欢这篇博文吗?如果您觉得本博文对您和身边的人有所帮助,欢迎将其推荐到博客首页或分享至您的个人博客。看到您的推荐或收到您分享本博文的后台提醒后,我们将通过私人消息为您赠送AJE润色服务的优惠代码及使用方法说明,作为对您支持的回馈与感谢。
如果您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有英语翻译和语言编辑的需求,敬请发送邮件至support@aje.com;如您想了解AJE如何帮助研究者取得成功的更多信息,敬请访问AJE中文官网www.aje.cn或AJE作者资源中心(中文版)https://www.aje.com/cn/arc/。
本文首发于“AJE作者服务”微信公众平台(原为“AJE美国期刊专家”,因运营需要,现已将全部业务迁移至目前最新的“AJE作者服务”,并由订阅号转为服务号)。您也可以通过微信与我们交流,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找到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翻译自AJE作者资源中心(英文版),原文标题Negative Results: The Dark Matter of Research,作者Ben Mudrak。本文由AJE北京办公室负责翻译、撰写。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推荐到博客首页或分享至您的个人博客;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groups@aj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AJE学术交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44631-132854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