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阴历九月初九,为中国传统重阳节。重阳节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插茱萸是古代重阳节习俗之一,如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体现了这一点(下图引自网络,仅供学习之用)。那么插在头上的“茱萸”是那种植物?

名字中带有“茱萸”的常见植物有山茱萸、草茱萸和吴茱萸等。其中山茱萸和草茱萸属于山茱萸科,而吴茱萸则为茴香科植物。那么诗人王维描写的茱萸是那种呢?这或许可从其经历中找出答案。王维的出生地为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写这首诗时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故诗中提到的茱萸应是在该区域或其老家常见的“茱萸”,《本草经集注》这样描述“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名医别录》也有“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的类似描述;中国植物志也有山茱萸分布在“陕西、山西和河南等”省份的描述。吴茱萸主要在湖北西南部、湖南和广西东北部。基于此,根据当时所处的地域,王维诗里描述的茱萸是山茱萸的可能性更大。

自古以来,“茱萸”就和思念联系到一起。除王维外,还有众多诗人均提到“茱萸”,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杨衡“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周必大“遥知九日平山会,笑插茱萸满鬓红”。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山茱萸属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渐尖,全缘,侧脉6-7对。伞形花序,花小,先叶开放;花瓣4,舌状披针形,黄色,向外反卷;雄蕊4,子房密被贴生疏柔毛,花柱柱头截形;核果长椭圆形,红色至紫红色,有几条不整齐肋纹(下图引自中国植物志)。

山茱萸果实成熟之时,其红色的果实也具有很高观赏价值,唐代诗人杜甫在《九日蓝田会饮》中有“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酔把茱萸仔细看”的描述。诗人王维在《山茱萸》中有“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的描述。

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有什么作用,在古代被认为有辟邪作用。山茱萸具有药用价值,中国植物志有“山茱萸果实称“萸肉”,俗名枣皮,供药用,味酸涩,性微温,为收敛性强壮药,有补肝肾止汗的功效”;《名医别录》中有山茱萸能“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和强力”的描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4 0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