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翻译研究+认知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rldy 探索翻译研究新途径,反思语言认知研究

博文

全国高校学科评比所引发的思考

已有 3176 次阅读 2013-3-31 17:17 |个人分类:读书心得体会 Harvest|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重点大学, 高校排名, 学科评比, 名牌专业

   【备注】以前总是听说高校总体实力排名因为评价体系的原因,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这种排名结果,或多或少会影响学子,尤其是高考学子对于高校的选择。

   还记得自己高考前,身边老师与同学都在唱:“努力吧,准备考重点”。直到现在,985、211,仍然还在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的抉择。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有些许改变。当前,我们大部分人开始倡导“选一所名牌大学,还不如选一个名牌专业”。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头戏,也是决定高校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前不久结束的全国高校学科评比,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那么学科评估释放怎样的信号呢?


   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这次历时一年的“体检”,堪称对全国高校学科建设的一次“家底彻查”,为公众了解各校学科特色、理性报考专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渠道。


   据介绍,这是我国10年来的第三次学科评估,前两次分别为2004年与2008年。此次评估,涵盖了全国391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235个学科,而评估结果表明,近年来国家重点建设投入和学校加强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评估结果在前五位的学科中,超过75%是国家重点学科,“985高校”占73%,“211高校”占84%。


   鼓励高校:不比总量比内涵,做最好而非做最大

   “本次学科评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李军反强调。在他看来,通过评估的指标体系,意义在于倡导一种大学理性健康的发展方向。

  记者了解到,本次学科评估全面改革了排名性评估的一般做法,比如采用多项代表性指标代替总量指标;对规模指标设置数量上限,克服单纯追求规模的倾向;在“比总量”和“比人均”之间找到“比质量”这个平衡点。“这样做,旨在向各高校传递一个讯息——强调质量,淡化规模。”李军说。


  高校的学科特色,在此次评估中分量尤重。李军介绍说,为克服评估趋同导向,本次评估分门类、分学科设置指标体系,对特色一级学科设置特色指标,比如对艺术类、建筑类、体育等学科,分别设置了“艺术创作水平”、“建筑设计水平”、“学生体育比赛获奖”等特色指标。

  而传统的人才评价方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革,更注重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的评价理念。“比如引入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新增学生派出留学、交流指标,首次引入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指标、强调专利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有专家介绍,这次评估还邀请了大量行业和企业界人士以及所有参评单位本学科专家对学科的社会声誉进行全面评价,倡导“崇尚创新、重视质量、社会参与”的科研评价新模式。

  这些改革与创新,对于参评高校而言,是一种鞭策。“评估纳入了教材建设指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能都去搞科研,还要带学生。再比如,评估要求大家拿出‘代表作’,这就是鼓励高校强化内涵发展。”高策理坦言,以前各学校都是拿规模来说事儿,但现在让各个高校明白,要做最好,不是做最大。

   李军介绍,本次学科评估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4个一级指标,指标权重全部由参与学科声誉调查的专家确定。以往以“SCI论文数”单一指标评价学术论文的做法饱受诟病,而本次评估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将论文“他引次数”、“ESI高被引论文数”与最新发表的高水平期刊论文同时纳入评价指标等。“学科是大学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基本单元,学科水平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学科特色也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学科的竞争。我们常提到的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李军说,开展学科评估工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并让学生、社会了解我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能力、水平和质量。

http://www.sinoss.net/2013/0130/44785.html


   李军在介绍这次学科评估特点时说,这次学科评估力图构建全新的“学科评价质量文化”。一是强调质量,淡化规模。二是创新学生质量评价模式,开创学生质量评价的新视角。三是创新学术论文评价模式,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同时,在主观评价部分增加了社会服务和学术道德等内涵。

  

  虽然李军强调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自主开展的,不是政府的行政性、审批性评估,但是有学者分析,学科评估工作清晰透视出的“质量意识”,势必会深刻影响高校学科建设的理念和思路,引导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步入质量优先、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http://www.sinoss.net/2013/0221/44852.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1736-675616.html

上一篇:“SL Shining Through” in Translational Language: passives
下一篇:从杨东平教授《谈我们今天怎样做父母》说开去
收藏 IP: 161.64.142.*|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