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翻译研究+认知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rldy 探索翻译研究新途径,反思语言认知研究

博文

从2011年英语专业八级汉译英谈起:休闲、生活与工作

已有 7240 次阅读 2011-3-6 22:57 |个人分类:翻译教学与实践 Translation Practice & Teaching|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翻译, 2011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正面是休闲, 背面是匆忙

昨天又是一年一度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作为监考老师,也作为任课老师,看到学生们低头奋笔疾书的样子,很是为他们感到高兴,也祝愿他们能考出好成绩。看了一下今年的翻译试题,尤其是汉译英,很有意思。把试题抄录如下:

Section A: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e the underlined part of the following text into English. Write your translation on ANSWER SHEET THREE.

现代社会无论价值观的持有还是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充满了矛盾。而最让现代人感到尴尬的是,面对重重矛盾,许多时候你却别无选择。

匆忙与休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在这两种生活方式间频繁穿梭,有时也说不清自己到底是“休闲着”还是“匆忙着”。譬如说,当我们正在旅游胜地享受假期,却忽然接到老板的电话,告诉我们客户或工作方面出了麻烦——现代便捷先进工具在此刻显示出了它狰狞、阴郁的面容——搞得人一下子兴趣全无,接下来的休闲只能徒有其表,因为心里已是火烧火燎了。

 

网上一搜索,把原文出处找到了:

正面是休闲,背面是匆忙——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王小波 来源:中外书摘

 

现代社会充满了矛盾,从价值观的持有到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最让现代人感到尴尬的是,当面对重重矛盾,许多时候你却别无选择。匆忙与休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也可以说是两种生活态度,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在这两种生活方式与态度间频繁穿梭,有时也说不清自己到底是“休闲着”还是“匆忙着”。譬如说,当我们正在旅游胜地享受假期,却忽然接到老板的电话(自己就是老板的则会接到下属、雇员的电话),告知客户或工作方面出了麻烦——现代便捷先进的通讯工具在此刻显示出了它狰狞、阴郁的面容——搞得人一下子兴趣全无,接下来的休闲只能徒有其表,因为心里已是火烧火燎了。

个体的焦虑体验与日常困扰往往与其身后的社会结构性变迁密切相关,社会学家便试图帮助人们从杂乱无章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其与时代、与历史、与社会的关系。每个人的苦恼与苦难都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私人生活的陷阱往往由社会编织而成。这便是米尔斯称之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重新评价休闲的功能与价值。由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人们将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休闲将取代工作成为人重要的生活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休闲的字样频频见诸报章,人们开始欢呼休闲时代即将来临——更乐观者则认为已经到来。于是,每个人都努力追求休闲,以休闲的姿态显示自己拥有了白领的身份,达到了小康的水平,具备了小资的格调。但是另一方面,快速的生活节奏仍被视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高质量生活的象征,而慵懒闲散、优哉游哉则被斥为经济发展迟缓、跟不上时代步伐的表现。君不见,在现代大都市中的街道上人们永远是行色匆匆,忙得没有时间与家人共进晚餐,没有时间给老朋友写信、交谈,发个伊妹儿也只是三言两语。为了能更好地享受休闲,人们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工作、赚钱,在职场上疲于奔命。大多数时候,有钱者不得闲,有闲者没有钱,这山望着那山高,彼此羡慕不已。

时间稀缺:工作与休闲相冲突

为什么我们满怀休闲的渴望却总是不得不投入匆忙之中?原因之一便是时间的稀缺。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工作,另一方面又要享受生活,而工作与休闲同时都需要一种资源,那便是时间。时间成为稀缺资源被视为现代社会以及后现代的重要特征。

尤其是当时间可以转换为金钱的时候,时间稀缺性的表现更为突出。人的劳动时间价值越高,即每小时的劳动报酬越高,那他不工作时的休闲价值也会一同升高。比如,一个人每小时工资是10块钱,如果他因生病或其他原因不能上班,一小时就会损失10块钱(或者更多);同样,如果他在假期放弃休假去加班,也可以每小时挣10块钱(或者更多),可见,他一小时的休闲价格也至少为10块钱。当工资提高,比如说每小时20元,他就会更舍不得消费休闲了。——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比尔·盖茨掉了钱包,钱包里只要少于1000美元,那就不值得低头去捡,因为在他去捡钱包的几秒钟里,就可以再赚上好几千美金。但是,如果工资再继续提高,比如每小时100元,原先工作十小时挣到的钱现在一个小时就挣到了,那时人就可以减少工作,因为他的收入已经提高到使其有能力消费闲暇了。所以,有人提出,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与劳动时间价值的增长,人们将获得更多的闲暇与休闲。但经验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以美国为例,尽管25年来工人的收入增长了一倍以上,但周工作时间并未减少,相反还有所增加。调查结果显示,与希望拥有更多闲暇相比,人们对拥有物质商品的期望仍居于首位。这似乎表明,虽然工资在不断提高,但好像总也达不到那个临界点,能让人能松口气,放松下来,享受生活。

由此我们看到,要享受休闲除了时间以外还要具备另一个重要的条件,那便是——消费能力。

休闲有价:市场与欲望的联手

20世纪末以来,“休闲”成了一个时髦词汇。起先是经济学家在那里轻声细语,经过了政府的颔首应允,借助着各方传媒的摇旗呐喊,经过一番宣传鼓动、造势渲染,终于尽人皆知。于是,白领阶层摩拳擦掌,平民百姓心向往之。

但休闲之所以变得如此重要,并不真的要让人们都休而闲之,而是要利用休闲热潮促进消费,所以无论“休闲”还是“假日”,后面往往紧跟着“经济”,而这才是核心。

与此相应,在人心目中,休闲也已被现代工业体系所重新定义、被“欲望化”了。休闲被描述为实现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与境界,那就是由消费来满足各种欲望。这些欲望远远超出了基本需求,而是充满炫耀、攀比,舍简求繁,为物而物-- 只有全家外出旅游的假期才是没有虚度;只有周末千里迢迢赶到异地观看球赛的才叫“铁杆儿”;锻炼身体不叫锻炼身体而叫“健身”,且只有去健身场馆或是家里预备一堆健身器械才能达到目的;从美容到整容、从减肥到“美体”、从商场到卖场、从超市到精品屋,词汇的转换体现了与其说是休闲的升级不如说是消费的升级更确切。在空闲时间里,人们几乎无时无刻不与商品迎面相撞,即使是在没有其他安排,晚上坐在电视机前,也要时不时地接受电视画面中各种直接、间接的商品宣传,其间不时闪现出关于什么是高尚生活、什么是现代品位、什么是美满爱情的“优秀创意”。休闲就这样在现代商品大潮、现代消费理念与现代大众传媒的多方夹击之下,一步步成为现代经济系统的有机组成。休闲与消费的彻底对接,使市场终于实现了对欲望的全面控制与充分开掘。

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接受或认可了这样的理念:就是只有具备生产与消费能力的人才具备休闲的资格;只有对物质的占有、对金钱的耗费程度才能标志休闲的质量,并进而代表了个人的成功与价值。因此,对那些单单闲着却从不匆忙的人,就很让人怀疑其生活态度是否过于消极。于是那个在海边优哉游哉地晒太阳的渔夫面对着勤奋工作、忙里偷闲的富翁,不由得肃然起敬,愧意油生——至少今天的新人类们大抵会做出这样的解读。人们相信,高消费才能带来高休闲。只有真正的、顶级成功人士才配享受高质量休闲,所以,即使一个人一年能挣一百万,但如果他仍要每日上班、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那他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一个有钱人。我们自知远不属于那样的富人阶层,又不甘于小富即安,于是只剩下一条路可走,就是怀揣着休闲之梦,永远步履匆匆地——奔向别处。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人们对“只有‘消费着’才是‘休闲着’”的认同,使人们在匆忙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匆忙休闲:休闲的异化

为了获得休闲资格、提高休闲质量,我们不得不首先成为工作狂人,而且不仅如此,为了提高休闲的效率,增加休闲的产出,还要加快休闲活动的速度,就是说,我们即使在休闲中也无法逃脱匆忙的阴影。

在消费欲望的激励下,满足休闲需求意味着我们需要各种“好东西”。买东西要花钱,而花钱本身要耗费时间,等到东西买回来了则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消费、享受。想想那些终于拥有了液晶彩电、高级音响、家庭影院、DVD,架子上堆满光盘的主人们,有多少时间去享受这些好东西,再想想有多少好书买回来连翻一下的时间都没有,便在书架上落满了灰尘,我们就知道休闲的乐趣早已被匆忙这个杀手追杀得无影无踪。

为了达到在休闲中充分利用时间的目的,人们费尽心机。在这方面,美国人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时间深度利用(Time Deepening) ”一词就是描述美国人休闲行为特征的。这个概念认为:“人的兴趣与冲动对人也会形成压力,并促使人们达到更高的行动效率。”在我看来,其本质意义是认为,休闲作为一种活动,是能够以十分匆忙的方式完成的。具体讲来,包括以下四种方式:第一,加快活动的速度,如驾车游览公园或者动物园,这当然要比徒步观赏或者坐下来欣赏快多了。但凭我个人的经历,此招实不足取——时间是节省了,但休闲的意味与意境全无。有次我到杭州,时间已十分紧迫,但朋友执意要陪我去西湖转转。等到了那里,坐上敞篷观光车,行进中观赏西湖的各个著名景点,导游一路讲来,车速也不很快,但眼前的西湖却毫无味道,较之于十多年前、囊中羞涩的学生时代所领略过的西湖美景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反倒破坏了记忆里的种种美好。第二种,尽量用一种能迅速完成的休闲活动来取代耗时较长的活动,如以有氧运动代替打网球,因为打网球太费时间。进而想到为什么纸牌赌博常常更受欢迎,因为胜负瞬间可知。第三种,同时进行一种以上的活动,如一边吃饭,一边看体育节目;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同时听着录音歌曲,嘴里还吃着早餐或午餐。还有第四招,精确安排各项休闲活动的时间。如在一个晚上计划先去超市购物,再参加朋友的生日Party,然后还要去影剧院。每项活动时间精确,严丝合缝。我的一个朋友堪称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无意间翻动她的记事簿,只见里面密密麻麻地排满了各种约会,旁边标注着精确的时间。正要称赞她的高效率时,得到的却是一个苦笑:因为路上塞车没有考虑进去,所以约会往往以迟到开始,为了避免下个约会再迟到,又要以早退结束。

在历史上,休闲的含义是宁静、平和及永恒,与物质主义、行动、效率之类截然相对;而今天,对许多人而言,休闲不过是用来享受各种商品与服务,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事多项“令人愉快的”活动。渐渐地,休闲的本意——自由地安排时间,从事个人喜好,自娱自乐,使身心愉悦;深入体验安宁、从容、超脱或狂喜,摆脱、忘却生存的压力与生命的虚无,感受充实与愉悦——已被人遗忘、抹杀。在现代人中,极少有人愿意参加沉思、诗歌朗诵与创作或者政治辩论等活动,而2000多年前的古雅典人却将它们视为休闲中的精髓。

可以说,此时的休闲已被异化。休闲仅仅成为一个口号,它没能带来自由的感觉反而使人更加匆忙。在这样的休闲中,没有自由,有的只是对占有、控制与地位的欲求;人们期待的是从休闲消费中获得快乐、声望和权力。表面上我们有能力享受一切,但匆忙间,我们不过是与生活擦肩而过。难怪有人说,我们生活得越来越像一架机器。

所以,“正面是休闲,背面是匆忙”,说穿了,就是表面是休闲,骨子里是匆忙。

从社会学的角度,个体的困惑与烦恼,与其说是个人的心理问题不如说是社会与结构的问题。看一看当今社会的主流话语:“跨越式发展”、“三步并作两步走”、“与时俱进”、“再上新水平”(就差说“跑步进入小康社会了”)……每天听着这样的话,怎能让人心里不着急?真像广告里说的:“别人都长高了,就我矮,多没面子!”

在泰国,为了让大象帮人搬运重物,农民们总爱用竹竿挑着香蕉在大象眼前晃来晃去,大象为了够到香蕉,就是背上的东西再重也会一个劲儿地往前走。人类现在的情形也颇为相似:为了够到眼前无数的诱惑,人在不知不觉中背负着现代化的重压,向着休闲所描画的美妙境界,匆忙赶路……

 

全文读完了,是不是想动动笔,把划线的部分翻译成英文。

这里先附上学生的一则译文:

It is totally different between being easy or being busy towards our life. It is so hard for us to define our life, easy or busy. Because we always live from one to the other. For instance, it is a cute and lovely vocation for you before the call from boss. Boss tells you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in client or work. At that time, cellphone looks so terrible and noisy more than convenient and entertainment. Because of the message passing by phone, we feel busy and hurried. The easy vocation seems boring instead of a easy time.

 

老戴点评:

1.把“匆忙”与“休闲”翻译成being easy or being busy, 比较符合题意,而且还押韵,不错;

2.用法错误:

1) Between or. 应该为between and

2) “假期”翻译成vocation, 为拼写错误,应该为vacation

3) “狰狞”翻译成terrible,“阴郁”处理为noisy,为词汇量欠缺;

4)“现代便捷工具”处理为“convenient and entertaiment”,意义理解不到位;

5)最后一句,把整个旅游假期都否定了,欠妥。

6)语法错误,a easy time应为an easy time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1736-419521.html

上一篇:家庭事业和人生
下一篇:小孩的想象,未来的走向
收藏 IP: 120.36.18.*| 热度|

1 郑永军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