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我越来越相信,人生的精彩不在终点,而在每一次经历的过程。每一次选择、每一次转折、每一次努力,都在悄悄塑造着自己,也在不断丰富生活的深度与宽度。我的人生,从中国开始,辗转四个国家,经历多个岗位,但每一段经历都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也让我明白: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在每段经历中成长。
起初在中国工作的那些年,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1985年大学毕业,那时的大学生还很稀有,文革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急需重新培养专业人才。大学毕业后,我们由国家分配工作,不用自己去找岗位,也无法随意选择。这种安排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份责任。我被分配到宝钢工作,正值国家大力支援现代化工业建设,我和同龄人一样,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努力学习专业技能,希望在岗位上做出成绩,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那段岁月虽然紧张,也充满踏实感。它教会我坚韧、耐心与责任感,也在我的骨子里埋下了面对未来挑战的底色。
离开中国到加拿大留学,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跨越。起初,我怀着回国报效的念头,希望学成之后把知识带回国内。然而生活常常会出人意料。孩子随我到加拿大时,他六岁,国内长期哮喘,来加拿大后竟奇迹般康复。看着孩子呼吸顺畅、跑跳自如,我意识到,人生的方向不可能仅由理想决定,更多时候要为最重要的人做选择。这段经历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父母的责任、家庭的考虑,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生轨迹。于是,原本几年后回国发展的计划开始犹豫,我逐渐接受了新的现实,也顺着生活的方向,踏上了北美的求学之路。
在加拿大完成东亚研究硕士学位后,我原以为自己会走学术研究和回国发展的路线。然而,互联网危机的冲击让我不得不重新评估职业方向。生活迫使我将图书馆学作为新的起点,既能利用自己的计算机背景,又有现实的就业保障。最初的决定只是为了谋生,却意外地为我打开了新的职业大门——进入美国大学图书馆工作,而第一份大学岗位竟然来自耶鲁大学。当时我已四十三岁,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是“晚年”,但对我而言,这只是新的起点。耶鲁大学的系统馆员职位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经历过多次尝试和积累之后,人生的机会有时会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出现,让我明白努力与耐心始终值得。
在耶鲁工作的几年里,我逐渐理解大学图书馆不仅是知识储存的地方,更是学术与文化交流的枢纽。在这个平台上,我学会了如何在学术、管理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也逐步建立起专业自信。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全球学术和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剧烈变化。面对不确定性,我再次选择行动——回到亚洲,在新加坡管理大学工作两年。新加坡虽小,但它的创新与效率让我耳目一新。图书馆不再是传统静止的空间,而是活跃的知识节点,数字化与自动化已成为常态。在这里,我进一步锻炼了在快节奏环境中推动创新的能力,也学会在高度现代化的体系里协调团队、管理资源。
2011年,我回到美国,加入中央华盛顿大学,开启长达十二年的职业生涯。在这段时间里,我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自己肯学习、肯创新的能力,从技术服务到教学、科研与管理,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也不断提升团队的能力。作为终身教授和图书馆技术服务主任,我不仅关注图书馆系统的优化与创新,还主动开拓中美学术交流项目,指导中国访问学者,推动团队成员参与学术研究与专业会议。我明白,团队的成长和个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薪酬和资源分配上,我尽量让新招聘的馆员得到更多机会,让他们有空间发挥潜力,也让团队整体更有活力。
在这段岁月里,我接触过不同类型的雇主和制度,有些雇主在用人制度上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时也会显现不公。但我始终怀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不抱怨、不埋怨,而是选择从每一段经历中汲取经验,学会感恩每一位曾经给予机会的人。正是这些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制度、不同的人,让我理解了职业世界的复杂,也让我更懂得用智慧和包容去处理挑战。
十二年的积累让我对大学图书馆的运作、学术发展和创新实践有了全面理解。于是,2023年,当惠特曼学院向我发出馆长邀请时,我欣然接受。这不仅是对过去岁月努力的肯定,更是新征程的开始。年岁已高,但稳定并不意味着停滞。相反,它让我更清楚地看到如何在管理中保持创新、在教学科研中持续成长,也更懂得善待团队,让每个人都有发挥空间。
如今,在惠特曼学院已经三年了,工作进入稳定期,但我仍保持学习与创新的热情,也坚持在团队管理中赋予成员信任与机会。我越来越清楚,人生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终点的光环,而在于每一段经历中真诚投入的过程。在四个国家、多个岗位的跨越中,我学会了面对变化、承担责任、坚持创新,也明白了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职位或荣誉,而是能在不同环境中不断成长和发现自己价值的能力。
从中国到加拿大,再到美国和新加坡,最终在美国扎根,我的人生并没有简单的直线轨迹。每一次转折、每一次尝试、每一次挫折,都塑造了今天的我。我始终对人生充满期待,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每一位雇主怀着感激,即便有些制度不尽公平,也从未因此停滞脚步。岁月告诉我:真正的精彩不在终点,而在每一段经历中,每一次迈出的脚步,每一次承担与学习。人生的厚度,恰恰就在于享受过程、在每段经历中成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傅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16383-150973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