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平
AI 辅助写作的利与弊:从脚注到参考文献的反思 精选
2025-11-1 09:00
阅读:6899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无论是 ChatGPT、Google Gemini 还是 Claude,它们都能在短时间内生成结构合理的文本,甚至自动帮研究者添加脚注和参考文献。对于长期与格式、引注、术语打交道的科研工作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新的写作体验。

我在撰写近期一篇论文(约七八千字)时,也尝试使用 AI 工具辅助完成脚注标注、术语提取和摘要生成。最初的体验令人惊喜:AI 能够非常迅速地指出哪些论述需要加注、哪些概念需要定义、哪些缩写需要列出。例如,当我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它会提醒我需要引用官方文件或学术研究,甚至建议标明具体页码。AI 的这种“学术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规范了写作习惯。

然而,随着使用的深入,我逐渐发现 AI 辅助写作存在不少隐忧。最明显的问题是:**AI 会编造。**如果不给它明确的页码,它往往会“自动补全”一个看似合理的页数;如果只输入一个网页链接,它甚至会虚构出作者、刊名和出版年份。这样的“幻觉”(hallucination)现象不仅削弱了 AI 作为工具的可信度,还增加了研究者的核查负担。毕竟,学术引用最核心的原则就是“可验证”。一个页码或引文一旦失真,整个论证链条就可能被破坏。

另一个问题是,AI 在引用识别上往往过于机械。它会反复提醒某一概念需要标注,即使你在前面章节已经引用过权威文献。这种重复标注的“过度谨慎”,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格式上会让脚注显得冗余。AI 无法真正理解学术语境的连续性,这一点在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写作中尤其明显。

但话说回来,AI 的确也带来了效率革命。它能在几秒钟内帮我生成一份缩写词表,或初步草拟一篇结构完整的摘要。对于大量数据整理或格式统一的工作,这类工具堪称得力助手。只是,如果不经过人工修改与审校,那些生成的文字往往显得“机器化”——句子流畅,却缺乏温度,逻辑清晰,却少了人文表达的细节感。换句话说,AI 写得通顺,却不像“人话”。

在这次尝试之后,我特别反思了**脚注与参考文献(bibliography)**这两个环节,因为它们最容易暴露 AI 生成文本的“硬伤”。很多初次使用芝加哥格式(Chicago Manual of Style, CMS)的研究者都会混淆两者。其实,脚注与参考文献的功能完全不同:

  • 脚注(footnote) 是即时的,它告诉读者“这句话的出处是什么”,通常出现在每页页脚,并且要标明具体页码。

  • 参考文献(bibliography) 则是全局性的,它告诉读者“整篇论文参考了哪些资料”,位于文章末尾,只列出完整的出版信息而不标页码。

举个例子(示范例子):

正文:正如 Bowker 与 Star 指出,分类体系本身具有政治性。¹

脚注(页脚):¹ Geoffrey C. Bowker and Susan Leigh Star, Sorting Things Out: Classific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9), 45.

文后参考文献:Bowker, Geoffrey C., and Susan Leigh Star. Sorting Things Out: Classific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9.

可以看出,脚注提供了引用的精确位置(第45页),而参考文献则提供了完整来源(出版社、出版地、年份等)。脚注让读者即时查核,参考文献让读者事后追溯。两者相辅相成,却不可混用。

而 AI 工具目前最容易在这里“出错”:它往往混淆两种格式——把脚注写成文后参考格式,或者反过来在脚注中省略页码。更严重的是,它可能凭空生成虚假的参考信息。这提醒我们:AI 的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学术能力。语言模型会模仿格式,却不具备真正的文献验证机制。

因此,在学术写作中,我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态度:**AI 可以用,但必须让人来负责。**它可以帮我发现哪些地方需要引用,却不能替我确定该引用什么;它可以帮我生成摘要结构,却不能代表我对研究问题的理解。正如《芝加哥手册》(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17th ed.)所建议的,作者在使用 AI 辅助工具时,应当在方法或致谢部分明确说明用途与限制。这既是对学术诚信的尊重,也体现了对研究责任的自觉。

在使用 AI 的过程中,我反而更加意识到人类写作者不可替代的价值。AI 生成的文字没有疲倦、没有犹豫,但也没有经验、情感和立场。真正的写作,是在不确定与思考中逐步清晰的过程,而不是算法的自动输出。AI 可以帮我们提速,却无法代替我们去“思”。

综上,AI 辅助写作既是工具革命,也是一次学术伦理的考验。它能让我们写得更快,却要求我们查得更严;能帮我们理清格式,却不能替我们承担判断。对研究者而言,最理想的状态或许是——以人之智驾驭机之力:让 AI 成为助手,而不是作者。


参考文献(示范)

  1. Geoffrey C. Bowker and Susan Leigh Star, Sorting Things Out: Classific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9).

  2.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17th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7).

  3. Emily M. Bender et al., “On the Dangers of Stochastic Parrots: Can Language Models Be Too Big?,” Proceedings of the 2021 ACM Conference on Fairness,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New York: ACM, 2021), 610–623.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傅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16383-1508375.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