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图书馆只是一个安静的空间:书架、数据库、自习座位。但在我看来,它远不止如此。图书馆是学术共同体的核心纽带,是知识与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桥梁。只是,如果我们自己不把这个故事讲好,别人就很难真正理解图书馆的价值。
尤其是在今天,高校图书馆普遍面临着预算紧缩、岗位减少甚至裁员风险等不确定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图书馆不能清晰而有力地讲述自身的价值,很可能在资源竞争中被边缘化。讲好故事,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与发展的必需。
自从来到惠特曼学院担任馆长,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图书馆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如何让它走出“隐形角落”,成为学院不可或缺的声音?
我的第一步,是对外展示我们的成就和努力。我带领团队编制了面向公众的年报和新闻简报,定期推送给全体师生。内容既有过去一年的成绩,也有正在进行的重要项目。我们刻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简洁直白的语言,让任何人都能看懂并感受到图书馆的价值。
第二步,是加强与教师群体的互动。每学期伊始,我们都会向教师介绍最新的服务与资源。而在学期第一次全体教师会议结束后,我会举办一场名为“Faculty and Library Mixer”的招待会(提供一些葡萄酒等饮品,预算大约1000美元,得益于我们身处酿造葡萄酒闻名的Walla Walla地区,选择颇为丰富)。学院的高层和各部门负责人都会参加,这个轻松的场合不仅让我们有机会与教师们面对面交流,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互动。渐渐地,教师们开始意识到,图书馆并不是置身于学术之外的存在,而是他们教学和研究的得力伙伴。
第三步,是把图书馆纳入学校的“官方叙事”。在学校的《Factbook》中,有一整页是留给图书馆的。我们每年都会提供最新、最准确的数据,我本人也会积极参与出版与发行说明会。这样,图书馆的成果就不再局限于内部报告,而是以“官方数据”的形式被记录、传播和认可。
与此同时,我也珍惜每一个能让图书馆发声的机会。在校内活动中,我常常主动争取那短短两分钟的发言。虽然时间有限,但通过高频次的亮相,图书馆逐渐成为一个始终“在场”的存在。大家开始习惯:在重要场合,总能听到来自图书馆的声音。
最后,我也鼓励馆员们走出去,参与有影响力的专业组织年会,把我们的故事讲到更大的舞台。今年在ALA(美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年会上,我本人就作为特邀的嘉宾参与了两个专题讨论。这不仅提升了个人和学院图书馆的可见度,也让外界看到我们如何在学术界发挥作用。
这些努力的本质,其实都是在讲述图书馆的故事。故事有力量,它能把枯燥的数据转化为可感知的意义,把复杂的工作转化为大家都能理解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讲好故事能让图书馆在学院的整体叙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始终相信:图书馆讲述自己,不只是为了让人知道我们做了什么,而是为了让整个学院认识到——没有图书馆,这个故事就不完整。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傅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16383-149862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