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中国大陆几位同仁合作撰写的一篇英文论文,自2024年初在 IFLA Journal 发表以来,已经被引用 25次,并在学术社交平台 ResearchGate 上持续受到关注——上周以85次全文阅读量名列我所在机构阅读排行榜第一。这一系列数据让我重新回顾起这篇文章的曲折经历——它曾被国内期刊直接拒绝,甚至未进入外审阶段,仅因编辑认为“水平不够”。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 AI-generated content tools and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nsights from a Chinese university
📰 发表期刊:IFLA Journal(国际图联官方期刊,2024年第1期)
🔗 DOI:https://doi.org/10.1177/03400352231214963
👥 作者:我与中国高校的多位同仁合作,我担任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 被拒稿:中文初稿连外审都未通过
文章最初由一位合作者将其中文稿投稿至国内一家核心图情期刊。几天后便收到退稿通知,未进入外审流程。编辑的评语非常简单:文章水平不够,建议不予送审。
退稿理由中并未提到数据问题、逻辑漏洞或写作不清,而是一个简单的“达不到发表标准”,这也让我意识到:在国内部分学术出版体系中,编辑的主观判断往往在早期筛选中占据极大权重,而这样的判断并不总是基于学术内容本身。
🌍 换一个平台,命运彻底改变
面对退稿,我们没有放弃,而是将文章重新打磨为英文稿。我牵头负责英文写作与整体统筹工作,作为通讯作者,从研究框架的国际化表达到具体数据分析的增强细化,我们进行了全面改写。
我们将关注点从“中国学生如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扩展到“AI工具如何影响全球高等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发展”,并将其放入教育技术、图书馆信息素养和人工智能伦理的交汇框架之中。这种处理使文章具备了更强的国际议题感和理论张力。
投稿 IFLA Journal 后,文章顺利通过初审与外审,并在2024年年初见刊。
📈 高引用 + 高阅读:影响力超出预期
文章发表以来,持续受到国际学界关注:
引用次数:25次(截至2025年7月)
引用者来自:美国、荷兰、南非、马来西亚、印度等多个国家
涉及主题:AI伦理、教育技术、图书馆教学、学术诚信、学习策略等多个交叉领域
此外,在 ResearchGate 上,该文自上线以来始终稳居我所在机构的热门论文前三名。上周阅读量达85次,位居全机构第一。这说明不仅是被引用层面获得认可,在实际研究者阅读与传播层面,也具有较高热度与实用价值。
这远远超出了我们对这篇文章的最初预期。
🔍 这说明了什么?
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并不只是一次“投稿翻盘”,它还引发了以下几点深刻体会:
1️⃣ 同一篇研究,命运取决于平台与表达方式
不同期刊之间的审稿标准、价值判断和选题偏好存在巨大差异。中文初稿被拒,并不一定代表研究不够扎实;在另一个平台、通过另一种表达方式,研究反而可能焕发出更大潜力。
2️⃣ 国际话语体系不只是翻译,而是结构与视角的重构
国际化不仅仅是将中文翻成英文,更是要理解全球学术界关注什么、如何论证、怎样呈现。我们的改写过程中,强化了理论联系、明确了教育背景,也重新组织了逻辑结构,使文章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
3️⃣ 编辑决定权巨大,投稿策略需有弹性
国内编辑“未送审即拒稿”凸显了当前部分学术出版的封闭性与选择性。而我们也因此更加意识到,不能因一次拒稿否定研究价值,而应寻找更匹配的平台。
4️⃣ 通讯作者不仅是投稿者,更是组织者、协调者、推动者
作为通讯作者,我负责多方沟通、语言润色、版本整合和投稿事务。这一过程锻炼了我在国际合作中的协调能力与判断力,也使我更加理解如何平衡团队意见与论文质量。
✨ 小结:一篇论文的“再生之路”
这篇文章从被编辑“一句话拒绝”,到被国际学界频频引用、阅读量居高不下,其实并不只是一次投稿的“逆袭”,更是一次关于学术表达、出版生态、研究自信的深刻启示。
✅ 中文稿曾被国内核心期刊拒稿(未送外审)
✅ 英文稿于 IFLA Journal 正式发表
✅ 截至目前被引用25次
✅ ResearchGate 阅读量上周达85次,居本机构第一
✅ 我担任通讯作者,全过程参与并主导写作与投稿
愿每一位在投稿路上感到失落的研究者,都能坚定相信:好研究值得被看到,只需一个合适的舞台和一个坚持的你。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傅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16383-149558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