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平
每周一天在家办公:高等教育中的混合工作模式初探 精选
2025-5-10 03:20
阅读:1170

自新冠疫情结束以来,我们学校推行了一项新的工作模式:每周四天到校办公,一天在家工作。这种“混合办公”安排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行政和图书馆等支持性单位。那么,每周一天在家办公,到底在做什么?这种制度真的适合我们吗?我想借这篇博客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在家的一天,我在做什么?

很多人会问,在家办公的那一天,你在做什么?其实,这一天对我来说通常安排得非常充实。我会用来准备会议内容,比如今年夏天的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年会,我将主持两个专题讨论(panel discussion),需要提前大量准备材料。除此之外,我也会在家撰写论文,或参加远程会议。像HathiTrust的董事会会议,一开就是四个小时,集中精力在安静的家中参加反而更有效率。

有些工作确实必须依赖学校的设备和资源,比如访问某些本地服务器,因此我家里的电脑也安装了VPN,以保证远程访问的连贯性。虽然在家办公不能完全替代现场办公,但它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工作节奏调节方式。

作为管理者,我如何看待远程办公申请?

在我的团队中,员工有时会因为感冒、感染新冠、家中修水管、空调等原因提出在家工作申请。只要工作性质允许,我几乎都会批准。我认为这是对员工信任的表现,也体现了工作制度的人性化。灵活的安排不仅提升了员工的满意度,也有助于稳定团队士气。

亲身经历:混合模式的价值

我自己去年经历了前列腺切除手术。术后恢复期间,我在家工作了将近两个月。期间并没有申请病假,因为我仍然能够处理需要我签字的出差审批和采购流程(系统是电子化的),汇报工作也改成了线上形式。这段经历让我真切体会到混合办公模式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与中国高校的不同

与中国的大学不同,美国大学的图书馆和行政单位全年运营,不存在寒暑假集中休整的制度。虽然教师们拥有较为自由的三个月“暑期假期”(但多数为无薪),而我们这些行政与支持人员走的是带薪年假制度,例如我每年有22个工作日可供安排。

因此,在这种全年无明显淡季的节奏下,每周一天的在家办公,不仅是对工作节奏的调节,也是避免职业倦怠的一种方式。

一天在家工作的优缺点

优点:

  • 提升专注度:在家办公时干扰相对较少,适合进行深度思考、写作、会议准备等工作。

  • 灵活应对生活事务:员工可以处理一些紧急的个人事务而不影响工作,例如维修问题或照顾家人。

  • 节省通勤时间:特别是对于居住距离较远的员工,这一天可以减轻疲劳。

  • 提升员工满意度:适度的远程工作安排展现出机构对员工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视。

缺点:

  • 技术依赖性强:在家办公需要VPN、远程桌面等技术支持,偶尔会遇到访问权限或网络问题。

  • 协作成本略高:某些需要面对面沟通的工作效率会略受影响,尤其是跨部门合作。

  • 信息断层风险:非正式沟通(如走廊里的闲聊)减少,可能影响一些信息流通。

  • 边界模糊:部分员工在家办公时可能会出现工作与生活边界不清的问题,影响效率或休息。

结语

总体而言,我认为“每周一天在家办公”是一种切合当前高等教育机构现实需求的制度创新。它不仅增强了工作的灵活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当然,要使这一制度长期有效,还需要持续的沟通、技术支持和制度完善。我很高兴我们学校能走在前面,也期待这种混合模式在未来继续优化并普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傅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16383-148513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