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颖
《周易》解字之“王”02-易学116
2025-8-14 19:59
阅读:826
2、“王”与“士文化”相关

   关于“王”的本义,虽然我们通常认为它指代君主,但该字的源流和意义可能与“士”字紧密相关。

20250814-士01.png   “士”字的甲骨文形体很简单,其造字法很可能是象形或指事。从象形角度看,该字形如一把斧头,一头是宽大的刃部,另一头有柄;从指事角度看,字形上部的横线,或许是指示拥有斧头的人就是“士”。

   这个看似简单的“士”字,其背后蕴含的含义却非常深刻,它可能反映了原始社会的文化和组织制度。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士”字所象形的斧状工具用具大概率是武器,至少也具有战斗和日常使用的双重功能,这种物品很可能是青铜器。

   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件残铜片,相关的文化时期为BC4700年左右。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文化发现了一件青铜小刀,年代约为BC2740年。这些铜器残片是东亚最早的铜器考古发现,在没有其它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假设西北地区制作或使用青铜器要比东亚其它地区要早,这是青铜冶炼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重要证据。

   1959年,在河南登封市唐庄乡玉村发现了二里头文化,其中第一期文化中发现的兵器以木、石、骨制为主;第二期文化出土三个铜铃和一个青铜牌;第三期和第四期年代为BC1680年-1521年,这个时期青铜器大量出现。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文化的发源地,考古分期发现的证据就证明:BC1600年左右,二里头夏文化区域内的部落,逐步掌握了高效生产和战争的工具,部落实力开始膨胀,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青铜器在生产之中的使用,会使生产效率增加,提高种群规模;在战争中的使用,会增强作战效率,提高对周围部落的震慑和控制。这些就为某个部落在部落联盟中成为主导部落,该部落领袖成为“共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同时,青铜武器的使用权力,也为部落生活中原有的文化提供了造字的依据。

   解析历史和文献需要用我们的生活经验、逻辑和常识去诠释。

   我相信“士”字,亦或说“士文化”正源于这种部落生活。青铜斧作为珍贵的武器,只能分发给那些强壮、勇敢、具有战斗经验的男性。这些人很可能不是世袭的,而是公认的部落精英,他们在战争、生产和群体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以上假设在《周易》中就可以进行验证,其中”士“字出现了2例:

  •  《周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  《周易·大过·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士夫,无咎无誉。

   《归妹》“士刲羊无血”中的“刲”就是宰杀的意思。在祭祀中,需要使用牲畜的血液,要现场宰杀羊。这样的工作部落首领”大君“也许不能亲历亲为,需要部落中的青壮来主动承担。这些青壮一方面在身体素质上强于一般部落成员;另一方面,他们以大君为核心,愿意且主动参与部落事务。这样的人就是。所以可以翻译为拥有青铜斧头的人

   《大过》提到老妇得士就是成年男人。老妇(古人寿命较短,结婚年龄早,这里虽称老妇,但对比现代人来说,应当年龄并不大,可能20-40之间)和成年男人住在一起了还不算,这个男人还被认为是。从语气上,就可以看出,是被公认为有能力、有威望的人。在这句爻辞里,女人早就过了婚配年龄,可能因为丧偶或其它的什么原因,与产生了感情,两人住在一起。别人如何评价呢?恐怕会觉得没什么。不能太过赞扬老妇有本事,也不能过于苛责老妇占据了优秀资源,让年轻女子无人可嫁。在《大过》卦中,周文王用这个例子来为年老的自己“取”了年青女子进行辩解。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假设:在原始社会中,部落将公认有能力且积极参与部落生活的青壮年男子称为“shì”。当部落进入造字时代时,考虑到“shì”拥有使用珍贵青铜斧的权利,便使用“斧头”的象形“士”来代表这个字。这个假设借鉴了摩尔根对伊洛魁部落的研究,并在《周易》文本中得到了部分证实。

   进一步我们就会发现,”士“的象形和”王“有极大的关联。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洪颖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9769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