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经典必须依赖自身经验、常识和逻辑。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解读经典本身就是一种翻译,将古代的文字转换成现代的语言。
根据诠释学理论,由于我们与古人的生活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语境,因此想完全将古代文本所蕴含的意义用现代语言精确表达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尽力去理解古代文本所要表达的含义。
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古人的理解呢?诠释学理论认为:我们必须尝试暂时放下自身所处的文化氛围,努力融入到古代的文化氛围之中。也就是说,设身处地的站在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尽可能地用他的视角去理解当时的文化,分析当时的问题,模拟作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意图。这种方法被称为“视域融合”,也就是说,使我们自身的“视域”与作者的“视域”尽可能地重合。
《周易》的作者很可能就是周文王。为了理解《周易》,我们必须尽力与文王实现“视域融合”。如同演员一般,将自己代入到文王的历史角色之中,才能真正领悟文王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想要成功地代入文王的历史角色并非易事,我们需要掌握大量商朝末期社会生活的知识。
这些知识一部分来源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人类学研究,我们可以将其归为“常识”。例如,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揭示了部落、部落联盟(酋邦)和封建国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演进关系,而中国历史上秦朝才初步实现了帝国国家形态,那么可以推断,商、周时代所处的政治组织形式正处于从部落到部落联盟,以至封建国家的过渡阶段。这些观点和理论或许并非大众普遍知晓,但作为科学研究的成果,它们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常识”。
然而,“常识”仅仅是文王所生活时代文化的一小部分,当时生活中大量的细节恐怕难以体现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之中。这时,就需要我们运用自身的人生经验进行联想。我们同样是人,拥有共通的心理特征,和类似的需求。从自身经历的各种人和事出发,便可以类比文王的时代,推测当时可能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例如,我们的人生有喜怒哀乐,文王也应如此,这些情感可能就会体现在《周易》里;我们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文王作为部落首领也可能遇到过,同样也会感到困惑。所以通过人生经验类比同样是“视域融合”的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另一个“理解”重要工具就是“逻辑”。所谓“逻辑”是人类思维的共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从已知事实中得出的观点和推论不至于出现严重的冲突和矛盾。例如,很多人谈到《周易》,一开始就说《周易》阐述了“阴阳”和“五行”的变化等等。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在逻辑上我们可以推断出,《周易》中一定存在关于“阴阳”和“五行”的字和句,或者至少存在这方面的暗示。如果没有相关的字句或暗示,这个观点就值得怀疑。这种推理就是逻辑,它其实是对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进行验证,也是统计学中假设检验的理论基础。
因此,想要真正理解《周易》,我们必须努力融入到周文王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从本篇博文开始,我将逐步介绍文王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以便我们更好地实现与文王的“视域融合”。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商朝末期是什么样的政治形态?
2. 周族是什么样的社会形态?
3. 周文王是什么样的人生历程?
下一篇博文,我们就详细论述这些问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洪颖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8485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