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名家高亨在《周易九讲·元亨利贞解》中指出:“《周易》卦辞爻辞中,元、亨、利、贞四字,为数甚多。此四字之义不明,则全书莫能通晓。”此言极是。欲理解《周易》,必先明了“元、亨、利、贞”的含义。
之前的博文已解析“亨”字,认为其意为“沟通”[1]。
本篇博文,我们将简要分析“元”字。 “元”字本身的含义并不复杂,难点在于后人常试图赋予其过多的伦理意涵。
元的本义
元(yuán):该字应为会意字。甲骨文“元”字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而“元”的本义并非指“人头”,而是由“人头”所代表的“开始”。《尔雅·释詁》记载:“元,始也”。将“元”解释为“始”,可见这个含义是“元”的本义,是当时的共识。
“开始”是表示过程的抽象名词。抽象名词虽可意会,但难以描述;加之任何事物在过程中皆有“开始”,应用性极广,这就为从伦理角度拔高其含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元)从一从兀。愚袁切”。南唐·徐锴【注】:“元者,善之長也,故从一”。
从甲骨文字形上可以明显看出,“元”字上面的短横,代表着“从头开始”,与“一”并无直接关联[2]。许慎的解释“从一从兀”已是牵强的过渡解读,本身就值得商榷,而徐锴的说法更显附会。“善之長也”出自《周易·文言》[3],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托孔子之名而作,试图用儒家思想附会《周易》,以证明儒家思想“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道义“合理性”。徐锴将“元”作为伦理道德“善”中最基本的因素,并以此来解释“元”“从一”的原因,是在“过渡解读”之上的“无限拔高”,明显是牵强附会。
若“元”真有“善之长”之义,那便是表示伦理的复杂抽象名词了。从汉字的发展历史来看,词语的使用往往是从具体名词引申到抽象名词;或从简单的抽象名词引申到更复杂的抽象名词。《周易·经》几乎是我们目前所知最古老的著作,产生于文字初创、早期发展且演化尚不成熟的时代。它使用简单的抽象名词已属不易,又怎可能超越时空,使用更复杂的抽象名词来解释呢?况且,《文言》最早也成书于春秋晚期,距离《周易·经》近五百年。《周易·经》中已有“元”字,又怎可能依据五百年后的理念来造字呢?
徐锴的观点连清朝的段玉裁都难以认同,他认为“元”字中的“一”和“兀”并非形声关系。因为“髡(kūn,古音与“兀”相近)”字是“从兀(wù)”得声,“䡇(yuè,古音与“元”相近)”从“元(yuán)”得声,而“髡”和“䡇”的发音迥然不同,且古音“元”和“兀”也是完全不同的发音[4]。
段玉裁的观点极具道理。要理解《周易》中的“元”字,就必须将“元”字含义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断代分析,这正是语言学理论中索绪尔所提出的“历时性”研究。
在造字初期,“元”字用“短横”和“人形”来会意表示过程的抽象名词“开始”,这是“元”字演化的第一个阶段。
从简单抽象名词“开始”到现代词典中的二十多个义项,是不同历史时期“元”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演化到第二、三……乃至第n个阶段的结果。
《周易·经》作为最古老的著作,我们采用第一个阶段的本义就已足够。将“元”解释为“开始”,既形象又生动,例如“元旦”就是每年开始的第一天日出,“元年”就是新王即位开始的那一年。之后再从“开始”引申为“第一位的,最重要的”,那就是“元”字演化第二阶段的事情了,我们只能通过不同时期的文献文本,来分析“元”演化的线索。
元亨
在《周易·经》中,“元”字不单独使用,这印证了该字具有抽象意义,而非具体的实物指代。“元”字除了与“亨”搭配组成“元亨”外,还有“元吉”、“元永贞”等组合。本篇博文将首先分析“元亨”的搭配,后续再探讨其他组合。
基于先前对“亨”字的分析,我认为“亨”的本义是“沟通”。这种沟通可能是在敬祖时进行的祷告,与上天或祖先的交流;更可能是在祭祀等重要场合,召集众人,对下级或晚辈进行的训话与沟通,类似于现代组织中,每逢重要日子或会议,领导召集众人讲话。因此,“亨”可以理解为“我和你们说”。
结合对“元”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测“元亨”的基本含义至少有两种:
首先,“元亨”很可能指新年伊始,祭祀祖先之后,由文王召集族人发表的重要讲话。讲话内容通常包括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以及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强调,旨在统一思想。此时的“元亨”可以理解为:“在新年伊始,我和你们说”。
其次,“元亨”也可能单纯地表示“开始沟通”,即“我当初就和你们说”。
从语义角度来看,第一种解释的范围较窄,时间指向明确;第二种解释范围较宽泛,适用性更强。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解释都可以作为“元亨”的基本释义。
“元亨”在《周易·经》中出现了10例,列表如下:
《周易·经·乾》:“元亨,利贞”。
《周易·经·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周易·经·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周易·经·大有》:“元亨”。
《周易·经·随》:“元亨,利贞,无咎”。
《周易·经·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周易·经·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周易·经·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周易·经·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周易·经·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我们注意到以下2个特点:
在这10例中,“元亨”全部出现在卦辞中,而未见于爻辞。卦辞通常是对全卦爻辞的归纳、总结,或对卦的整体背景和发展结果进行交代。在“元亨”中,“元”字既强调时间上的初始,也暗示场合的正式以及讲话的重要性,因此该词组置于卦辞之中是十分恰当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临》卦的卦辞为“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至于八月有凶”表明从“元亨”所指的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八月才出现凶险。这暗示“元亨”若指代一项事务,则具有明确的起始时间,而最符合生活常识的起始时间便是新年伊始。因此,“元亨”可以理解为:年初的讲话就和你们沟通。当然,翻译为“我当初就说”也并无不妥。
元吉
在《周易》中,“元”和“吉”构成词组“元吉”,共出现14例。其中,“元”表示“开始”,“吉”表示“好事”,因此“元吉”的词义至少有两种解读方式:
其一是将“吉”作为中心词,而“元”作为时间副词“开始”来修饰“吉”,意为“好事开始了”。
其二是将“元”作为中心词,而“吉”作为形容词修饰“元”,意为“有一个好的开始”。 这两种解释均具备合理性。我注意到,《周易》中经常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组和句子来表达不同的含义,这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辨析。
《坤·六五》:黄裳,元吉
《讼·九五》:讼元吉。
《履·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泰·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复·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大畜·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离·六二》:黄离,元吉。
《损》: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损·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益·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益·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井·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鼎》:鼎,元吉,亨。
《涣·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
《大畜·六四》:“童牛之牿,元吉”。其中“牿”是绑在牛角上的横木,防止牛顶撞人。“童”字强调从牛很小的时候就绑上“牿”,之后的“元吉”表示有一个好的开始。
《坤·六五》:“黄裳,元吉”。其中“黄”是颜色,非常高贵、漂亮;“裳”是衣服。“黄裳”指有能力穿上漂亮高贵的衣裳,表示地位提升或实力增强。“元吉”表示在这个时候,好事就开始了。
元永贞
在《周易》中,“元永贞”的组合有2例。这2例有关联,但也不完全相同。其中“永贞”是让事物持续下去(永),“元”仍然是“开始”。
《比》: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其中,“比”是善待他人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善待他人是好事,(最初的)筮卜是为了判断事物的开始和能否持续存在下去,从而避免过失。意思是善待他人,就能获得有用的信息,这远比依赖筮卜更有价值。后面的“不宁方来,后夫凶”是例证,指如果不能及时且全面地获得信息,当商王召集那些心怀叵测的诸侯时,最后到来的那个就会遭遇凶险。
《萃·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其中,“萃”是选拔人才。这句话是说:选拔人才,给予他合适的职位和地位。不是看他是否获得文王的信任,只要他不犯错,就可以开始并持续在这个岗位上,文王不会因此而心生不满。
从以上两句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元永贞”,但具体语境下的意思存在细微差别。
元夫
在《周易》中,“元夫”组合只有一例。
《睽·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该词组直译为“开始的那个人”,有多种解释: 可以翻译为“发小”,即从小就认识的人。 可以翻译为“一开始共同做事的朋友”。
《睽》卦讲述的似乎是周文王背离了某个群体,转而加入了商王的一方,在殷都看到了以前认识的人遭受惩罚。“遇元夫,交孚,厉,无咎”是说:偶然遇到以前认识的朋友,他们过去相互信任,现在心里很痛苦,但是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
总结
从以上二十七例“元”字的分析和例举中可以看出,古代字书中对“元”本义的介绍是准确的,不存在什么歧义。问题在于后世将“元”字从伦理角度进行了牵强附会的拔高,从而干扰了我们对《周易》中“元”的理解。只要我们回归到“元”的本义,完全可以对《周易》中的文本进行合理的解释。
通过对“元”的解析,也证实了《周易》文本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能够使用文字本义解释的,就尽量使用本义,而不轻易采用引申义。其原因在于《周易》的最初版本产生于文字发展的初期,那时许多文字的引申义尚未发展成熟。
注释:
[1].请参考博文:
“享”与“亨”之辨01-《周易》研学之19,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0778.html
“亨”字非“烹饪”02-《周易》研学之20,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0890.html
“亨”非“享”03-《周易》研学之21,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1189.html
“亨”乃“通”04-《周易》研学之22,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1042.html
“亨”字新的解释05-《周易》研学之23,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1263.html
“亨”与假设检验06-《周易》研学之24,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1372.html
“亨”与训诂哲学07-《周易》研学之25,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71481.html
[2].汉典-【元】甲骨文,https://www.zdic.net/zd/zx/jg/%E5%85%83
[3].《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元)始也。見爾雅釋詁。九家易曰。元者、氣之始也。从一。兀聲。徐氏鍇云。不當有聲字。以髡从兀聲、䡇从元聲例之。徐說非。古音元兀相爲平入也。凡言从某某聲者。謂於六書爲形聲也。凡文字有義有形有音。爾雅已下、義書也。聲類已下、音書也。說文、形書也。凡篆一字、先訓其義。若始也、顚也是。次釋其形。若从某、某聲是。次釋其音。若某聲及讀若某是。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書也。愚袁切。古音第十四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洪颖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3836-148214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