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研究团队通过机会性外显子组测序,对 279 名成年人进行了单核苷酸变异(SNV)和小插入缺失的筛查。(所谓机会性筛查,是指在开展外显子组测序检测基因中关键蛋白编码区域的同时,额外捡查与本次检测主要目的无关、但可能影响健康的遗传变异)。研究发现,机会性外显子组筛查能检出范围广泛的与医学相关的次要发现,但同时也会识别出大量意义不明的基因变异(VUS),但这类检测会显著增加分析所需时间。
然而,解读在无症状个体中发现的基因变异存在显著挑战。由于缺乏对应的表型信息(即个体表现出的身体特征或症状),这类变异通常被归类为意义不明变异(VUS),因此在筛查场景中通常不会向受检者报告。随着临床实践中基因组与外显子组测序的应用日益广泛,筛查次要发现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但目前这些次要发现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筛查所需的实验室资源消耗,尚未被充分研究清楚。
本次接受机会性测序的 279 名成年人,均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一是个人或家族有癌症或息肉病史(满足基因检测的医学指征);二是此前接受的标准基因检测,结果无明确临床意义。研究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向受检者告知与癌症相关的主要发现;干预组:除告知癌症相关主要发现外,还告知受检者的次要发现”(即与本次筛查主要目的无关的遗传变异)。
研究结果显示癌症相关变异情况:在 256 名参与者(占总人数的 91.8%)中,至少检出 1 种与癌症相关的意义不明变异(VUS)。这类变异因缺乏对应的身体症状,无法判断其是否具有致病性,因此通常不会告知受检者;另有 25 名参与者检出 “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变异”,但这些变异大多来自低度至中度外显率的基因,简单来说,携带这类基因变异的人,未来患癌的风险不算很高。
在干预组中,35% 的参与者检出与单基因疾病风险相关的次要发现;在所有次要发现中,意义不明变异(VUS)数量最多,在 3615 个与孟德尔疾病(即单基因疾病)相关的变异中,1910 个为 VUS,仅 45 个被明确归类为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变异;此外,干预组中近 98% 的个体检出药物基因组学变异,89%的个体检出与复杂疾病风险相关的变异。
次要发现对个人健康管理的核心意义在于:能提前预警潜在疾病风险:检出与单基因疾病、复杂疾病相关的变异后,可通过定期体检(如针对心肌病的心脏超声检查)实现 “早发现、早干预”;指导个性化生活方式调整:如检出糖尿病高风险变异,可提前养成低糖饮食、规律运动的习惯,降低发病概率;优化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根据药物基因组学变异结果,医生可调整用药种类或剂量(如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过敏的药物),减少用药风险;推动家庭健康风险排查:基因变异具有遗传性,个人检出致病性变异后,可提示家庭成员进行针对性检测(如乳腺癌相关 BRCA 基因变异),形成家庭健康防护。
部分次要发现为 VUS,无法判断其是否有害,可能导致受检者产生不必要的焦虑。 此时需严格遵医嘱,避免仅凭 VUS 结果盲目采取干预措施;基因变异不等于疾病确诊,次要发现仅做为基因层面的风险提示,最终是否患病取决于基因 + 环境的共同作用不能仅凭基因结果判定患病。
研究也发现,所有类别的次要发现均能推动患者临床管理方案的调整。尽管并非所有参与者都按建议完成随访;但综合分析显示:收到次要发现的参与者,生活质量未下降反而更高,更愿意主动调整生活方式(如改善饮食、增加锻炼),且无证据表明其焦虑感增加影响。
未来若想让机会性外显子组筛查更广泛应用于临床,核心是:简化分析方法,更多使用自动化技术,减少人工操作,从而提高分析效率,让筛查的可行性更高。
Opportunistic screening for broad range of medically relevant secondary findings: Laboratory benefits and burdens.
Genetics in Medicine 14 October 202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阎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2154-150624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