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影
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目标与实际治疗间存在的偏差
2025-9-9 22:50
阅读:532

当癌症进入晚期时,是优先减轻患者痛苦、让日子过得舒服些,还是尽全力延长生存时间?这是许多重症患者和家属要面对的艰难选择。最新一项发表在《癌症》期刊的研究发现,在同样倾向“舒缓治疗”的晚期各类重症患者中,癌症患者实际接受 “生命延长治疗” 的比例,几乎是其他疾病患者的两倍。而治疗方向和患者真实意愿的偏差,在癌症群体中格外突出。

     研究对比了两类患者,一类是231名“晚期癌症患者”;另一类是患有“其他晚期重症疾病” 的患者,具体包括三种疾病:晚期心力衰竭;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终末期肾病。全部四类疾病的共同点是“已到晚期/终末期”,治疗时都要在“延长生命”和“舒缓不适” 之间做权衡,正因为如此,对比它们的治疗偏差具有参考价值。 

    研究团队总共分析了1099名晚期重症患者的数据,几个结论让人深思:

 1. 大家想要的治疗,其实很相似

      无论是晚期癌症患者,还是其他三类晚期疾病患者,在“倾向哪种治疗方式”上没太大差别:想选“舒缓治疗”(比如缓解疼痛、改善呼吸,不强行对抗疾病)的比例:癌症患者为 49%,其他患者为 48%;想选择“生命延长治疗”(比如化疗、手术、透析等以控制病情、延长生存为目标)的比例:癌症患者为25%,其他患者为23%。更特别的是,两组患者给医生的 “沟通效果评分”也一样,都是4分制里的3.6分(分数越高表明沟通越好)。这说明,治疗偏差不是因为医生没沟通好,而是问题出在其他地方。 

2. 在实际治疗时,癌症患者存在的“偏差”最为严重

      意愿归意愿,真正接受的治疗却偏差很多:接受 “生命延长治疗” 的比例:癌症患者为51%,其他患者仅35%;接受“舒缓治疗”的比例:癌症患者19%,其他患者28%。令人关注和遗憾的是,在明确想选舒缓治疗的患者里,37%的晚期癌症患者最后还是接受了生命延长治疗;而其他晚期疾病患者里,这一比例只有19%,差了整整一倍。

3. 强行“续命”治疗,并未必达到目的 

    这项研究还分析了生存结果:想选舒缓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和想选生命延长治疗患者的2年死亡率相差不多(18% vs 19%);关键的问题是:那些想选舒缓治疗,却被迫接受生命延长治疗的癌症患者,其2年死亡率(24%)比“如愿接受舒缓治疗”的患者(15%)还高 。虽然这个差异没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标准,但数值上的差距还是值得警惕。 

    那末为什么癌症治疗更容易 “偏离意愿”?目前原因还没完全清楚,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患者对病情的认知有偏差。比如晚期癌症患者可能觉得“还有新疗法可用”,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也不如晚期心衰、肾病患者那么准确,感觉还有一线希望;二是癌症治疗的选项多,反而容易误导判断。相比心衰、肾病,癌症的治疗方案(比如靶向药、免疫治疗)更多,这可能让患者或医生下意识觉得“还有希望”,误以为病情没那么危急,从而优先选了更积极的生命延长治疗,忘了患者“想少点痛苦”的初衷。

      因此,在未来的治疗中医生和患者都要有更好的互动,医生不只是给出来治疗方案就够了,更要把每个方案的风险和好处说清楚:比如‘这个化疗可能延长3个月的生命,但会恶心、乏力,影响吃饭睡觉’;更要主动问患者,比如:‘你最在意什么?是想尽量多活几天,还是想舒服点渡过剩下的时光?’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也可以更主动:如果病情到了晚期,不妨提前和医生明确 “自己的核心需求”是什麽?,比如“万一病情恶化,我不想插管、上呼吸机,更想在家陪着家人”。提前把话说清楚,才能让治疗更贴合自己的意愿。 

     其实这项研究并不是说 “生命延长治疗不好”,而是想提醒大家:晚期治疗的核心,应该是 “患者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医生能给什么”。毕竟,生命的质量和生存长度同样重要,让治疗跟着患者的意愿走,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Patient-reported discordance between care goals and treatment intent in advanced cancer. Cancer. Sep, 202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阎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2154-150120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