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微卫星稳定(MSS)且携带 BRAF V600E 突变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虽免疫激活水平相对较高,但临床预后极差:在结直肠癌患者中,BRAF V600E突变发生率约为8%~10%,其中80%为MSS亚型;此类患者对单独免疫治疗基本无效,而现有BRAF抑制剂(如encorafenib)联合EGFR抗体(如 cetuximab)的方案疗效有限(如BEACON 试验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仅4.2个月、总生存期(OS)仅9.4个月),因此亟需探索更有效的联合治疗策略。
二、试验设计
1. 方案设计
为单中心 1/2 期临床试验(NCT04017650),分两阶段开展:
1 期(剂量探索阶段):评估安全性与剂量耐受性;
2 期(疗效评估阶段):验证治疗效果;
采用 “encorafenib + cetuximab + nivolumab(E+C+N)” 三联方案,具体剂量为:
encorafenib:300mg,每日一次口服;
cetuximab:500mg/m²,每 14 天一次静脉注射;
nivolumab:480mg,每28天一次静脉注射。
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最终纳入26例MSS BRAF V600E mCRC 患者,需满足“既往接受 1~2 线转移性疾病治疗、ECOG 体力状态评分 0~1 分、肝肾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排除既往接受过BRAF/MEK/EGFR抑制剂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3. 核心终点
1 期主要终点:安全性(重点评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s);
2 期主要终点:客观缓解率(ORR);
次要终点: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缓解持续时间(DOR)。
三、患者基线特征
年龄与性别:中位年龄59岁(范围32~85 岁),女性占比62%,白人占比81%;
治疗史与肿瘤部位:62%的患者仅接受过1线转移性疾病治疗,58%的患者原发肿瘤位于右侧结肠;
转移部位与分子特征:最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脏(58%)、腹膜(58%);所有患者基线均无 KRAS/NRAS 突变,APC、TP53、PIK3CA 突变率分别为 33%、63%、21%。
四、关键结果
(一)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无严重致死性毒性
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s)及5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
仅23%(6/26)的患者发生3~4 级TRAEs,常见类型为无症状性血清脂肪酶升高(3 例)、淀粉酶升高(2 例),推测均与nivolumab治疗相关;
23%(6/26)的患者出现 encorafenib 相关皮肤肿瘤(4 例角化棘皮瘤、2 例鳞状细胞癌),经皮肤科规范处理后均缓解;
仅2例患者因不良事件退出:1例因nivolumab相关4 级肌炎/心肌炎停用研究药物,1例因 cetuximab 输注反应退出试验。
(二)疗效:显著优于现有标准治疗
缓解率:24例疗效可评估患者中,ORR达50%(95% 置信区间 29%~71%),确认ORR为42%(95% 置信区间 22%~64%);意向治疗(ITT)人群ORR为46%(95% 置信区间 27%~67%),疾病控制率高达 96%(仅1例患者在初始疗效评估时提示疾病进展);
生存数据:中位数随访时间为18.1个月,中位数PFS达7.4个月(95% 置信区间 5.6~9.6 个月),中位OS达 22.0 个月(95% 置信区间 11.2~25.8 个月);8%(2/26)的患者治疗持续时间超过2年(分别为26.7个月、33.6 +个月),而BEACON试验中无患者维持治疗超2年;
疗效关联因素:左侧原发肿瘤患者的治疗响应率显著更高(58% vs 右侧42%,P=0.04);治疗响应者的中位 PFS(9.6个月 vs 非响应者5.0个月,P=0.001)与中位数OS(30.5个月 vs 非响应者8.7个月,P=0.003)均显著更长。
(三)生物标志物发现:
组织与外泌体 RNA 特征一致性:
响应者:预处理组织及血浆外泌体 RNA(evRNA)中,均富集非经典 MAPK 信号通路特征、免疫激活特征(如IFN-γ响应、中性粒细胞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T细胞比例升高);
非响应者:富集补体激活通路及代谢通路(如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药物代谢),且补体激活与免疫抑制微环境直接相关;
动态监测价值:治疗后,响应者evRNA中MAPK 信号相关特征显著降低,而IFN-γ响应特征明显升高;且IFN-γ响应特征的升高幅度与疗效持续时间呈正相关(2 例长期获益患者的IFN-γ 响应升高最显著);evRNA与组织RNA特征高度一致,提示其可作为该联合疗法的非侵入性疗效预测及监测标志物。
五、结论与局限
1. 结论
E+C+N 三联疗法在 MSS BRAF V600E mCRC 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疗效(PFS、OS 较现有标准方案近乎翻倍),且安全性可控;其核心机制在于 “免疫激活+MAPK 通路抑制”的协同作用,而evRNA可作为非侵入性疗效预测与监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 局限
研究设计局限:为单中心、单臂试验,样本量较小(仅26例),证据强度受限于非随机设计;
样本获取局限:受新冠疫情影响,活检样本量受限,可能影响生物标志物分析的全面性;
验证需求:需更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疗效与安全性(如正在开展的 SWOG 2107 试验,NCT05308446)。
Phase 1/2 trial of encorafenib, cetuximab, and nivolumab in microsatellite stable BRAF V600E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2025, Cancer Cell 43, 1–13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阎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2154-149981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