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影
衰老的不可逆性与潜在的逆转
2025-8-15 20:44
阅读:334

多细胞生物因存在神经元、心肌、骨骼等不可替代的细胞和结构,其整体衰老具有不可逆性。然而,细胞重编程(如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PSCs)、异种共生等技术的发展,为部分细胞或组织的年轻化提供了可能。系统梳理衰老的本质与生物标志物(含表观遗传时钟和表型生物钟),探讨衰老逆转的潜在策略及面临的挑战,强调需从整体与局部结合的视角理解衰老。现有技术虽无法完全逆转衰老,但为延长健康寿命提供了重要方向。 

衰老的本质与不可逆性 

1.  衰老的定义

衰老指多细胞生物随时间积累损伤和有害变化,导致死亡风险升高、生理功能下降的过程,涉及分子(如 DNA 损伤)、细胞(如蛋白质错误折叠)及系统层面衰老的多重机制。

2.  不可逆性的核心原因

人类等复杂生物存在不可替代的细胞和结构(如神经元、心肌细胞、骨骼、晶状体),其损伤与功能衰退具有永久性。这如同无法更换的汽车发动机必然老化,生物体整体因此无法避免地走向衰老。 

经典理论的局限与新视角 

经典理论的不足:自由基理论仅聚焦活性氧(ROS)作用,拮抗多效性、突变积累等理论仅关注单一机制,均难以解释衰老的系统性。 

“损伤总和”(deleteriome)概念:指生物体内所有损伤和有害变化的总和,为理解衰老提供了综合视角,需通过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多维指标评估。 

衰老的生物标志物 

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的生物钟检测:表观生物钟表型生物钟。表观生物钟是细胞分子层面的 “衰老计时器”,擅长揭示衰老的分子机制;表型生物钟是整体功能层面的 “健康仪表盘”,更适合指导临床实践与健康干预。二者互补形成 “分子机制-表型后果” 的完整评估体系。 

表观遗传时钟

基于 DNA 甲基化模式构建的数学模型,可精准预测实际年龄(chronological age)与生物学年龄(biological age),平均误差仅 3-5 年,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衰老标志物。

时钟类型

核心指标

特征与应用场景

Horvath 时钟

353 个 CpG 位点

适用于多种组织,可评估不同组织的衰老状态

Hannum 时钟

71 个 CpG 位点

专门针对血液组织,反映血液系统衰老

PhenoAge 时钟

513 个 CpG 位点 + 临床指标

与年龄相关疾病风险、全因死亡率强相关,侧重衰老的生物学后果(与   Horvath 时钟重叠率仅 8%)

 表型生物钟 

基于临床生理指标和常规体检数据构建,更贴近整体健康状态评估,适合大规模人群筛查与临床应用。

主要表型时钟类型

基于指标

特征与应用场景

PhenoAge 时钟

白蛋白、肌酐、葡萄糖等 9 项临床生物标志物

评估表型年龄而非实足年龄,与冠心病、癌症等年龄相关疾病关联度极高,NHANES   队列研究显示其每增加 1 岁,全因死亡率升高   10%-15%

Klemera-Doubal 时钟

身高、体重、血压、血糖等常规体检数据

通过最小化生物标志物与回归线距离计算生物年龄,对死亡率的预测能力优于实际年龄,可快速识别老年人衰弱前期人群(生物年龄超实际年龄 5 岁以上)

Levine 表型时钟

肌酐、C 反应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比等 9 项血液指标

引入 “DNAm PhenoAge” 概念关联甲基化数据,可计算 10 年死亡概率,在男性伴侣怀孕状态研究中发现父亲表型年龄过高与子代自闭症风险相关

GOLD BioAge

实际年龄 + 常规生物标志物

提出 “BioAgeDiff” 指标(生物年龄与实际年龄差值),每增加 1 年,死亡风险比(HR)升高   1.155,用于慢性病风险分层

Frailty Index(衰弱指数)

握力下降、步行速度减慢等 30 项健康缺陷

FI≥0.25 判定为衰弱,与住院率、失能风险高度相关(FI 每增加 0.1,死亡率上升   50%),广泛用于老年人综合评估

ipAGE(炎症保护性年龄)

促炎因子(TNF-α、IL-6)与抗炎因子(IL-10)比值

比值>2 提示慢性炎症状态,与类风湿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进展正相关,用于监测抗炎治疗疗效

 表观生物钟与表型生物钟的核心差异 

对比维度

表观生物钟(以表观遗传时钟为核心)

表型生物钟

数据基础

以 DNA 甲基化模式为核心(如 Horvath 时钟的 353 个   CpG 位点)

整合临床生理指标(如血压、血糖、血液成分等常规体检数据)

技术路径

依赖分子生物学检测(如全基因组甲基化芯片),技术门槛较高

基于常规医疗数据,无需特殊设备,检测成本低

应用场景

多用于基础研究(如验证抗衰老干预的分子机制、细胞重编程效果)

侧重临床应用(如疾病风险分层、健康管理、药效评估)

核心特征

可精准反映细胞层面的衰老进程(如 iPSCs 的表观遗传年龄接近 0)

直接关联整体健康状态(如生物年龄与实际年龄差值提示衰老加速)

量化精度

平均误差 3-5 年,可区分不同组织的衰老差异(如血液与肝脏)

误差略高(约 5-8 年),但更贴近个体功能衰退的临床表型

典型代表

Horvath 时钟(多组织适用)、Hannum 时钟(血液专项)

Klemera-Doubal 时钟(常规体检数据)、Frailty Index(衰弱评估)

临床关联度

间接关联疾病风险(需结合表型数据)

直接关联年龄相关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及死亡率

其他标志物

包括端粒缩短、核糖体 DNA 重复序列损耗、染色质重塑异常等,从分子层面补充反映衰老进程。

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价值 

1.  评估衰老程度

表观遗传时钟通过 DNA 甲基化模式量化生物学年龄(如 Horvath 时钟反映多组织衰老);表型生物钟则通过临床指标评估整体健康状态(如 Klemera-Doubal 时钟对比生物年龄与实际年龄差异)。 

2.  验证干预效果

表观遗传时钟:检测热量限制、雷帕霉素等干预的分子效果(如小鼠肝脏时钟证实其延缓衰老作用);验证细胞重编程效果(iPSCs 表观遗传年龄接近 0)。

表型生物钟:在药物临床试验中量化治疗对生理功能的改善(如 ipAGE 监测抗炎药物疗效);通过定期复测生物年龄评估饮食、运动等干预的健康收益。 

3.  预测健康风险

表观遗传时钟:PhenoAge 时钟预测年龄相关疾病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表型生物钟:Klemera-Doubal 时钟通过血压、血糖等指标异常,定位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风险类型(如 45 岁个体生物年龄 53 岁,且伴高血糖、高血压,提示糖尿病和脑卒中高风险)。 

衰老逆转的潜在策略

策略

原理

关键发现

局限性

异种共生

连接不同年龄个体共享循环系统

年轻血液含年轻化因子(如催产素);老年血液含促炎因子(如 B2M)

GDF11 作用存争议;效果可能源于损伤稀释

细胞重编程

经 OSKM 因子将体细胞转化为 iPSCs

iPSCs 表观遗传年龄接近 0;短期表达 OSKM 延长早衰小鼠寿命 1.3 倍

存在癌症风险(如畸胎瘤);保留供体年龄记忆

端粒酶激活

延长端粒长度突破分裂极限

改善小鼠健康状态(如减少炎症)

仅解决端粒问题;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挑战与展望 

1.  主要挑战

安全性风险:细胞重编程、基因治疗可能激活癌基因(如 iPSCs 突变肿瘤抑制基因)。

系统性调控难题:衰老涉及多器官协同作用,单一组织干预效果有限。

技术瓶颈:体外器官培养、人 - 猪嵌合体等跨物种技术尚未成熟。

2.  未来方向

结合细胞重编程与器官移植,利用 iPSCs 构建 “个性化备用器官”。开发精准靶向小分子药物,降低重编程的副作用。衰老无法完全逆转,但综合干预可延长健康寿命,如同 “绕开重力”的火箭技术,为健康老龄化提供新路径。 

问题解答 

表观遗传时钟在衰老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 

表观遗传时钟是基于 DNA 甲基化模式的数学模型,可作为衰老的生物标志物,准确预测个体的实足年龄和生物学年龄(如 Horvath 时钟误差 3-5 年)。它不仅用于评估衰老程度,还能检测热量限制、雷帕霉素等干预措施对衰老的影响,为研究年轻化效果提供量化工具,但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直接驱动衰老。 

细胞重编程技术如何实现细胞年轻化,存在哪些风险? 

通过 Yamanaka 因子(OSKM)可将体细胞重编程为iPSCs,使其表观遗传年龄重置(接近 0),实现细胞年轻化。但风险包括:癌症风险(重编程可能激活癌基因或抑制抑癌基因,导致畸胎瘤);iPSCs 可能保留供体的年龄和组织记忆(如特定Cp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体内重编程可能破坏器官功能。 

为何说人类衰老具有不可逆性,同时又存在逆转的可能性? 

不可逆性源于人类存在不可替代的细胞和结构(如神经元、骨骼),这些部分的损伤无法修复或替换,导致整体衰老不可逆。而逆转可能性体现在:部分细胞可通过重编程恢复年轻化状态;年轻血液中的因子可能改善老年个体的组织功能;器官移植技术可替换老化器官。但这些手段仅能局部逆转,无法改变衰老作为系统性损伤积累过程的本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阎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2154-149785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