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影
甲基化与衰老:表观遗传时钟在寿命调控中的作用
2025-8-13 13:33
阅读:425

     衰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生物学机制,其中之一便是表观基因组(或表观遗传学)的变化,尤其是DNA甲基化的改变。DNA甲基化是一种向DNA分子添加甲基的生化过程,对正常发育至关重要,与基因表达调控、胚胎发育、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等多项关键功能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基因组中的甲基化模式会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会导致基因表达异常,进而可能加速衰老过程,促进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发生。 

     对甲基化与衰老关系的研究,催生了“表观遗传时钟”这一概念。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年龄标志物,它能提供远超实际年龄的深层信息。通过对比基因组特定区域的甲基化模式,可推测一个人的生物年龄,而生物年龄有时与实际年龄存在显著差异。理解甲基化与衰老的关联,还能为我们揭示干预衰老的可能性:通过改变甲基化模式,或许能促进健康衰老,甚至改变与年龄相关疾病的发展轨迹。 

核心要点 

DNA甲基化是一种关键的表观遗传机制,影响基因表达,且会随年龄发生变化;基于甲基化模式的表观遗传时钟,是反映生物年龄和衰老进程的重要指标;正在进行的研究旨在发现能影响甲基化模式的干预手段,以促进更健康的衰老,对抗与年龄相关的疾病。 

DNA甲基化的基本原理

DNA甲基化是一种关键的表观遗传机制,对基因调控和基因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理解这一过程,是解读其在发育、衰老和疾病中作用的关键因素。

image-281-jpeg.jpg

CpG位点与CpG岛的作用:CpG位点是DNA中胞嘧啶核苷酸后紧随鸟嘌呤核苷酸的区域,这些位点常发生甲基化,胞嘧啶环添加甲基后形成5-甲基胞嘧啶。CpG岛是密集的CpG位点簇,多位于基因启动子区域,通常不发生甲基化,这使相关基因能保持活跃的转录状态。 

DNA甲基转移酶及其功能:DNA甲基转移酶(DNMTs)是负责向DNA转移甲基的酶,主要包括 DNMT1、DNMT3A 和 DNMT3B。DNMT1主要参与DNA复制后甲基化模式的维持;DNMT3A和DNMT3B则负责从头甲基化,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建立新的甲基化模式。 

甲基组学(Methylome):全面的甲基化图谱:甲基组学是细胞基因组中所有甲基化修饰的集合,包含反映细胞历史及基因表达变化潜力的信息。对甲基组学的研究能揭示与年龄、环境因素、疾病状态相关的模式,帮助我们理解甲基化在细胞发育和衰老中复杂而关键的作用。 

衰老与表观遗传时钟

“表观遗传时钟”是一种预测生物衰老速率的工具,其指示的生物年龄可能与实际年龄不同。这一概念已成为理解衰老分子机制、探索干预衰老以延长健康寿命可能性的核心。 

3-jpeg.jpg

理解表观遗传时钟:表观遗传时钟是一种数学模型,通过特定基因组位点的DNA甲基化状态,估算组织、细胞或生物体的生物年龄。Steve Horvath开发的"Horvath时钟”是广为人知的表观生物钟,反映遗传易感性与环境暴露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表观遗传年龄加速:当个体的生物年龄(如DNA甲基化等生物标记)超过其实足年龄时,就会发生表观遗传年龄加速。这意味着一个比预期更快的老化过程。影响表观遗传年龄加速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环境暴露和疾病。

衰老的生物标志物:通过评估这些表观遗传生物钟标志物,研究人员能更清晰地了解生物衰老速率,这对开发延长健康寿命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甲基化模式与年龄相关变化

DNA甲基化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关键作用,其模式随年龄发生显著变化,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且与年龄相关疾病和细胞衰老存在紧密联系。 

一生中的DNA甲基化模式:在受精时,人类基因组经历近乎完全的去甲基化,随后发生一波重新甲基化。从婴儿期到成年期再到老年,DNA甲基化模式会发生持续且规律的变化。研究已发现与年龄相关的DNA甲基化变化,这些变化是开发表观遗传时钟的基础。

衰老中的高甲基化与低甲基化:高甲基化常见于基因启动子区域的CpG岛,常与基因沉默相关,且随年龄增长而加剧,与细胞周期调控和生长相关基因的抑制有关。另一方面,DNA低甲基化通常发生在重复序列中,可能导致染色体不稳定。高甲基化和低甲基化均会促进与年龄相关疾病的发展。 

表观遗传漂移:表观遗传漂移指随年龄增长,DNA甲基化模式出现的差异,反映环境影响和细胞内在的变化。这种漂移可表现为对称CpG对(symmetrical CpG pairs)甲基化状态的变异,导致个体间表观遗传的差异。这些表观遗传改变是死亡风险的重要标志物,可预测老年人的寿命和健康寿命。

甲基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甲基化是调控基因表达、影响人类健康的关键表观遗传机制。DNA 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与多种年龄相关疾病(从癌症到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且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 

癌症与甲基化:异常甲基化模式是癌症发生和发展的标志:抑癌基因的高甲基化常导致其沉默,可能引发细胞不受控制的增殖;相反,低甲基化可能激活癌基因。例如,参与DNA修复的MLH1基因可能发生高甲基化并沉默,这是结直肠癌的已知发病机制。《DNA甲基化与人类健康衰老综述》探讨了表观遗传改变与癌症发病率的关联。

心血管疾病与表观遗传调控:在心血管健康中,DNA甲基化修饰会影响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相关的基因表达。表观遗传调控在血管内皮功能中起作用,可能影响人一生中心血管疾病的发展。研究表明,环境因素与DNA甲基化改变相关,可能影响心脏病风险,凸显了表观遗传机制与心血管健康的密切联系。 

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与表观遗传改变:神经退行性疾病(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与特定的表观遗传变化相关。神经元DNA的甲基化模式随年龄改变,可能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研究表明,甲基化过程失调可能导致神经元功能和维持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DNA甲基化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是一个日益受关注的领域。 

环境对甲基化的影响:环境对DNA甲基化有显著影响,饮食、运动、吸烟、空气污染等生活方式因素已被证实会影响表观遗传标记。例如,肥胖可导致甲基化改变,使人易患糖尿病、早发性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可能缩短寿命,影响长寿。 

衰老和甲基化的标志

衰老的特征是一系列生物学变化,其中表观遗传改变(如DNA甲基化)起重要作用。甲基化与衰老的关键方面:尤其是细胞衰老、端粒缩短和干细胞耗竭等方面相互作用,对衰老和长寿产生影响。 

细胞衰老与染色质变化:细胞衰老是指细胞分裂的不可逆停滞,常作为对抗恶性转化的防御机制。这一过程涉及染色质(细胞中DNA与蛋白质的复合物)的显著改变。染色质变化是通过重塑表观遗传状态(尤其是甲基化模式)促进衰老的,这些模式可促进或抑制与衰老和年龄相关疾病关联的基因表达。研究强调,与年龄相关的全基因组低甲基化会影响维持细胞健康和功能的因素。 

端粒缩短与甲基化: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随每次细胞分裂自然缩短。端粒缩短后,细胞进入衰老状态以避免基因组不稳定。甲基化在这一衰老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既能保护端粒免受损伤,异常的甲基化模式又可能加速端粒缩短。端粒和亚端粒区域的甲基化改变是衰老的标志,对组织稳态和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干细胞耗竭与表观遗传因素:干细胞对整个生命过程中的组织稳态和再生至关重要。随着时间推移,干细胞耗竭会降低组织和器官的再生潜力。表观遗传因素(包括DNA甲基化)影响干细胞功能和耗竭,这些表观遗传变化会影响细胞复制和组织修复能力,进而影响健康衰老和长寿。甲基化改变会限制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加剧衰老过程,限制抵御年龄相关疾病的再生反应。

影响改变甲基化的因素

DNA甲基化模式可受饮食、生活方式、药物因素以及复杂的遗传与表观遗传相互作用影响。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甲基化,有助于开发针对性的抗衰老干预措施和精准健康策略。

饮食与生活方式:热量限制和运动是两种对DNA甲基化有显著影响的生活方式选择。研究表明,热量限制可导致有益的表观遗传修饰,可能延缓衰老过程。规律运动也与有利的DNA甲基化谱变化相关,凸显其在健康衰老中的作用。这些修饰基于“生活方式干预可作为天然表观遗传调节剂”的前提,可能减轻2型糖尿病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

药物干预:多种药物(包括雷帕霉素)已被确认为有效的甲基化调节剂,对衰老和疾病有影响。雷帕霉素治疗因能促进长寿而备受关注,可能通过改变影响衰老的甲基化通路发挥作用。这种药物干预已显示出延长具有侏儒症等特征动物寿命的潜力,也可能在人类衰老的精准健康干预中发挥作用。

遗传与表观遗传的相互作用:同卵双胞胎为研究影响甲基化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因素提供了关键见解。尽管拥有相同的 DNA,同卵双胞胎随年龄增长会表现出甲基化模式的差异,这表明环境和随机因素对DNA甲基化有显著影响。理解这种相互作用,对开发利用表观遗传修饰改善健康结果的抗衰老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甲基化与去甲基化的分子机制 

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是调控基因表达的关键过程,对衰老和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有直接影响。

主动DNA去甲基化过程:主动DNA去甲基化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过程,涉及从DNA中去除甲基,主要发生在5-甲基胞嘧啶(5mC)位点。这种去甲基化是多步骤途径,涉及Ten-eleven易位(TET)家族蛋白等酶。TET酶将5mC转化为5-羟甲基胞嘧啶(5hmC),再转化为5-甲酰基胞嘧啶(5fC),最终转化为5-羧基胞嘧啶(5caC)。随后,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TDG)切除5fC和5caC,使DNA碱基切除修复(BER)机制得以恢复未甲基化的胞嘧啶。

羟甲基胞嘧啶在衰老中的作用:5-羟甲基胞嘧啶不仅是主动去甲基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本身也是一种表观遗传标记。在衰老过程中,5hmC的水平会发生改变,可能在用于预测生物年龄的表观遗传时钟中发挥作用。这种修饰碱基会被不同的细胞蛋白识别,影响基因活性的调控,进而可能导致年龄加速现象。

DNA甲基化维持机制:DNA甲基化维持对细胞分裂过程中及整个生物体生命周期内表观遗传信息的保存至关重要。DNA甲基转移酶1(DNMT1)是负责这一过程的主要酶,在DNA复制时能可靠地将甲基化模式从亲代链传递到子代链。这种甲基化模式的保守性对维持细胞特性和功能至关重要,而这些机制的改变可能导致与衰老和多种疾病相关的异常甲基化状态。 

跨物种表观遗传与寿命比较 

表观遗传机制(尤其是DNA甲基化)是理解不同物种衰老的关键因素。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可能影响寿命差异的保守基因表达模式,识别与长寿相关的表观遗传标记。

image-290-jpeg.jpg

不同生物的表观遗传模式:在哺乳动物中,表观遗传模式调控不同组织(如骨骼肌和免疫系统)的基因表达。例如,对“通用DNA甲基化年龄”的研究表明,尽管存在物种特异性差异,生物仍共享共同的甲基化特征。衰老的表观遗传景观还反映了组织特异性甲基化模式,暗示存在调控细胞衰老的复杂网络。

保守甲基化标记与长寿:在探索衰老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与长寿相关的保守甲基化标记。基于特定基因组区域甲基化水平的表观遗传时钟表明,衰老并非随机的生物退化,而是存在跨物种的进化保守标记,在寿命决定中起关键作用。骨骼肌等组织中特定的甲基化谱可作为生物年龄的指标。

群体间甲基化的差异:同一物种不同群体的甲基化状态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丰富了表观遗传景观的多样性。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遗传易感性对表观遗传机制有很大影响,这些差异不仅存在于群体内部,还体现在个体的免疫反应和对外部压力的适应中,形成了多样化的衰老途径。 

甲基化研究的技术与未来方向 

近期的进展为全面理解甲基化与衰老、开发新型治疗方法铺平了道路,其中靶向技术和个性化医疗的前景尤为广阔。

image-288-jpeg.jpg

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对研究整个基因组的DNA甲基化模式至关重要。Illumina Infinium MethylationEPIC BeadChip等分析技术,彻底改变了评估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变化的能力,可研究超过850,000个CpG 位点的甲基化。通过这些分析,研究人员能探究基因启动子、重复元件和Alu元件在衰老及骨关节炎、年龄相关基因沉默等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新型生物标志物与治疗靶点:正在进行的研究旨在识别能反映个体生物年龄(可能与实际年龄不同)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甲基化变化如何指示生物的衰老过程。基于DNA甲基化标记的表观遗传时钟为生物标志物发现提供了新途径。在治疗方面,组蛋白和Hox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变化正加以研究,以寻找针对骨关节炎等疾病的潜在干预策略。

表观遗传学在个性化医疗中的未来:个性化医疗正迈向表观遗传学定制患者医疗护理的时代。通过绘制雌激素受体基因等区域的甲基化状态,临床医生可定制针对受雌激素影响的乳腺癌等疾病的治疗方案。此外,胰岛素信号与甲基化模式的关联可能为糖尿病治疗带来新方法。随着研究人员对转录组及甲基化在基因表达中作用的理解加深,个性化治疗的潜力不断提升,甲基化谱有助于指导临床的处置决策。

常见问题 

理解甲基化与衰老的关系,是探索与年龄相关健康问题干预措施、准确测量生物年龄的关键。

DNA甲基化变化如何影响衰老过程?

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是衰老过程的重要推手,会影响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可能导致与年龄相关的疾病。

DNA甲基化时钟在测量生物年龄中起什么作用?

DNA甲基化时钟通过检测基因组特定位点的甲基化变化作为生物标志物,评估生物年龄,反映个体的生理状态而非仅实际年龄。

DNA甲基化年龄测试与其他衰老生物标志物相比,准确性如何?

基于DNA甲基化年龄的测试通常能更精确地估算生物年龄和健康寿命,已被证明能高度准确地预测死亡风险和与年龄相关的健康结果。

甲基化模式的改变能否作为可靠的衰老生物标志物?

甲基化模式的变化是可靠的衰老生物标志物,能相当准确地反映个体的生物年龄,并指示其整体健康状况和长寿潜力。

有哪些可能的干预措施可通过改变甲基化带来与年龄相关的健康益处?

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改变(如饮食和运动)及药物干预可能影响甲基化模式,为减缓衰老过程、改善与年龄相关的健康结果提供了途径。

衰老过程中,DNA甲基化如何影响整体身体功能?

DNA甲基化通过调控与年龄相关的基因表达、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影响细胞衰老和全身性衰老,在与衰老相关的功能衰退中起关键作用。

 

相关文章 

甲基化与心理健康:你需要知道的事

营养与甲基化:你需要知道的事

什么是甲基化?DNA修饰基础知识

组蛋白甲基化与疾病:表观遗传关联》

顶级衰老细胞清除药物—衰老研究的有前途的进展》

甲基化与癌症:表观遗传与肿瘤发生的关联》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阎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2154-149750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