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sb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hsbj

博文

循环中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与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相关

已有 437 次阅读 2025-8-1 10:34 |个人分类:肿瘤治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 85%),其局部晚期(I-IIIA 期)患者的治疗依赖新辅助治疗方案(术前治疗)以缩小肿瘤、提升手术效果,但临床中疗效个体差异极大 — 部分患者可实现显著病理缓解,部分则对治疗无响应。更关键的是,目前缺乏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提前预测疗效,导致治疗决策常依赖经验,难以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此外,NSCLC 的肿瘤微环境复杂,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强度与治疗反应密切相关,但此前对 “外周血指标能否反映肿瘤局部免疫状态” 的认知有限,这也加剧了疗效预测的困难。

为解决这一临床难点,哥大研究团队基于此前一项随机2期研究,比较了durvalumab (PD-L1)单用与durvalumab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在局部晚期 NSCLC中的疗效,已证实联合方案主要病理反应率更高。进一步分析了患者在治疗前、围手术期及术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通过25个标记的光谱流式细胞术,结合降维和聚类分析,团队聚焦T细胞亚群的特征,最终发现了一组关键细胞:具有“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TRM)表型”的 CD4和CD8 T细胞,其特征为表达CD103(组织驻留标志)、不表达 CCR7(不倾向于淋巴结归巢)和 CD45RA(非初始T细胞),且携带“既往抗原暴露”的印记 — 提示这些 T细胞曾驻留于肿瘤或相关组织,经历过肿瘤抗原的刺激。 

 研究的核心发现是:治疗前外周血中这类T细胞的频率,与患者对新辅助治疗的主要病理反应显著相关 — 频率越高,患者获得显著病理缓解的可能性越大。这一关联在两种治疗方案(durvalumab 单用或联合 SBRT)中均稳定存在,尤其在联合方案中,因样本量更充足,结果更具说服力。后续研究将进一步验证这一指标与长期无病生存的关联,以拓展其临床价值。 

 这一发现对NSCLC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具有多重意义。从生物标志物层面,填补了NSCLC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的空白。此前,肿瘤组织活检虽能反映局部免疫状态,但具有侵入性、难以重复获取;而该研究发现的外周血T细胞标志物,不仅易于采集、可动态监测,还能直接关联疗效,为NSCLC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及性高”的预测工具;

从机制层面,揭示了“肿瘤经历T细胞”的循环规律。CD103、CCR7、CD45RA T 细胞作为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的典型代表,其“循环入血”的现象提示:这些细胞可能在肿瘤局部完成对肿瘤抗原识别与杀伤后进入外周血,其外周血频率可间接反映肿瘤微环境中“抗肿瘤免疫的预备状态”。这为“肿瘤局部免疫与全身免疫应答的相关性” 提供了新证据,证实外周血可作为监测肿瘤免疫活性的 “窗口”;

从临床应用层面来看,其价值更为直接:治疗前检测这类T细胞的频率,可帮助医生筛选出“更可能从新辅助治疗(尤其是durvalumab联合SBRT)获益的患者”,避免无效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与资源浪费;同时,因外周血样本易于重复采集,还可在治疗中动态追踪其变化,实时评估免疫激活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若后续证实其与长期生存相关,更将成为NSCLC患者预后分层的重要指标。 

综上,这项研究针对NSCLC新辅助治疗中“疗效难预测”的核心问题,发现了外周血中具有组织驻留特征的T细胞可作为可靠生物标志物,不仅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实用工具,更深化了对NSCLC肿瘤免疫应答规律的理解 — 让“通过外周血窥见肿瘤局部免疫状态”从假设变为可能,也为NSCLC的精准免疫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注:什么是“既往抗原暴露的印记”? “既往抗原暴露的印记” 指的是T细胞在接触过特定抗原(这里主要指肿瘤抗原)后,在分子表型、功能状态或基因表达上留下的“痕迹”— 这些痕迹能证明该T细胞曾经历过抗原刺激,并已从“初始状态”转化为“活化/记忆状态”。具体到研究中提到的 CD103、CCR7、CD45RA T 细胞,其“既往抗原暴露的印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表型标志物的改变:从“初始T细胞”到“记忆T细胞”的转化。初始T 细胞(从未接触过抗原)的典型表型是 CD45RA、CCR7、CD103(表达初始标志,倾向于归巢到淋巴结等待抗原刺激)。而经历过抗原暴露的T细胞会发生表型切换:丢失初始T细胞的标志 CD45RA,丢失后表达 CD45RO(记忆T细胞标志),这是“抗原暴露”最直接的表型印记;丢失CCR7:CCR7引导T细胞归巢到淋巴结,丢失后T细胞更倾向于留在外周组织(如肿瘤、黏膜),不再依赖淋巴结循环,符合“组织驻留”特征;CD103作为组织驻留的关键分子,仅在T细胞与组织(如肿瘤组织的上皮细胞)长期接触、受抗原持续刺激后才会表达,CD103是“在组织中经历抗原暴露”的特异性印记;

2. 功能状态的“致敏性”:对再次刺激产生快速应答反应的能力;

3. 基因表达谱的特征性改变:抗原暴露会激活T细胞内一系列与“记忆形成”“组织驻留” 相关的基因。如转录因子 Foxp3(部分CD4记忆T细胞)、Eomes(CD8记忆T细胞)的表达上调,维持记忆状态;细胞黏附分子(如CD103、CD69)的基因持续激活,确保T细胞能锚定在组织中,持续监测抗原。

4. 与肿瘤抗原的“特异性相关性”:研究中强调这些T细胞的“印记”与“肿瘤抗原暴露” 相关,而非普通病原体抗原,这一点可通过以下证据支持。在TCR(T细胞受体)克隆库中,能识别肿瘤特异性抗原(如突变蛋白、癌睾抗原)的TCR比例显著升高(通过TCR测序可验证);在肿瘤组织中,这类T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空间分布更接近(通过免疫组化可见其围绕肿瘤细胞聚集),证明它们曾在肿瘤局部接触过抗原。 

总之,“既往抗原暴露的印记” 是T细胞在接触肿瘤抗原后,在表型(CD45RA、CCR7、CD103)、功能(快速杀伤/分泌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记忆/驻留相关基因激活)和 TCR 特异性上留下的综合特征。这些印记共同证明:这些T细胞不是“naive(未成熟)”的,而是“经历过肿瘤抗原刺激、具备抗肿瘤潜力”的“老兵”— 这也是它们能预测治疗反应的核心原因:其频率越高,说明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记忆”越活跃,对新辅助治疗(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响应自然更显著。 

Association of circulating CD103+ T cells with major pathological response in a randomized phase 2 trial of neoadjuvant durvalumab with or without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eeting Abstract ASCO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02154-1496075.html

上一篇:HLA分型和报告解释的实用指南
下一篇:ESCAPE-seq 技术:大规模平行筛选HLA-I肽抗原呈递的创新方法
收藏 IP: 27.47.131.*| 热度|

2 宁利中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3 1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