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复杂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科研工作者获得资助的一个重要途径,其评审程序的合理性 与科学性直接关系到科研资源的有效分配与学术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科研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评审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为了更好地推动科学研究的前沿进展,并保证评审的公平性与精准性,分阶段评审逐渐被提上了议程。去年笔者的一篇博文中也专门提到过这方面的内容。如何在原有评审框架下进行有效的创新和调整,是需要从细节入手,逐步实践完善并探索的。通过对分阶段评审方案的深入探讨,尤其是如何平衡科学性与创新性、如何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切分,如何尝试人工智能的引入等问题,这些可能是未来的评审程序改进的切实可行的基础。
在引入分阶段评审的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对申报书内容进行合理拆分,尤其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区分。第一部分应侧重于科学问题本身的描述,要求申报人不带个人信息,只单纯展现研究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而第二部分则应聚焦于申报人的个人信息、工作能力、项目的可执行性等方面的论证。这种分阶段的评审方式能够减少评审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干扰,确保第一阶段评审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然而,这种分阶段评审模式的一个潜在问题是可行性分析的处理,如何将可行性分析合理分配到两个部分中,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第一部分往往侧重于科学问题的提出和理论框架的搭建,因而其可行性分析主要应集中于理论可行性和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而第二部分则应将重点放在资源配置、团队能力、实施步骤等实际操作层面的分析。因此,在分配可行性分析的内容时,必须避免出现两部分内容的重复性与信息失衡,确保每一部分都能够精准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
那么,如何平衡第一阶段评审中的科学性与创新性,也成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科学性和创新性可能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性可以看作是研究得以成立的基础,而创新性则是研究突破常规、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在评审过程中,科学性往往被看作是衡量研究是否具备可靠理论基础与技术路径的标准,而创新性则强调研究在现有知识体系中的突破和引领作用。因此,评审人需要在科学性与创新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考虑研究的理论性和实证性,也要关注其突破传统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在第一阶段评审中,应当避免过度强调某一方面的内容,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对于科学性评价,应更多关注其逻辑严密性与学术价值;对于创新性评价,就应着重它们对已有理论或方法的挑战与改进。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够帮助评审人全面理解项目的研究潜力,也能够推动研究项目朝着更具创造力的方向发展。
我想再提一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它在科研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一些需要大量数据分析、模式识别等任务中展现了独特优势。针对科研评审这一领域,人工智能也能提供重要的补充作用。在分阶段评审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引入人工智能独立评价项,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人工智能可以在一些主观性较强、评审标准较难量化的角度发挥作用,尤其是在评审中一些难以量化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评估中,可以通过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来辅助或者独立更全面、精准地把握申报书的内涵。因此,引入人工智能作为潜在的辅助手段,能够为评审提供更多维度的数据支持,尤其是在评审中的大数据分析与趋势预测等方面,具备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人工智能的引入不能取代专家评审的判断,它应当作为辅助工具,帮助专家们做出更加精确的决策。因此,在整个评审过程中,可以尝试明确人工智能的独立评价分项,分数占比(例如总权重的10% ?)。目前看,同时要确保评审中的人类判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另外说一下这个评审改进工作本身的事情。在评审程序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尝试逐步推行时间上的改革与调整。从对未来几年的预估来看,评审程序的改进估计也需要分年度分阶段进行,而非一蹴而就。思考上,前两年可以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确保申报书中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减少项目内容的表述漏洞,尽量防止信息泄露与人为干预。在这一阶段,更多的是对分阶段评审模式的试探与优化,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与科学性。长期的三到五年则可以根据前期的实践经验,逐步增加对第一部分内容的限制,减少评审人在第一阶段的思考强度,鼓励申报者在第一部分中充分展现研究的科学价值和创新潜力。通过逐步总结经验,改进评审方式,使评审程序更加科学合理,达到更高的水平。
还是关于这个工作本身,评审阶段的命名问题也值得想一想。尽管最近现在提“分阶段评审”,但现有的评审流程实质上一直是分阶段评审,本质变化并非从初筛到函评再到会评的全面调整,而仅仅是在函评阶段进行了调整,因此简单地称之为“分阶段评审”并不完全准确。更为恰当的表述应当是“评审程序改进”,或直接称为“两阶段函评”。这种表述不仅能够准确反映评审程序的本质变化,还能够不断帮助申报的科研人员和评审专家更清楚地把握评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作用。
最后把“分阶段评审”的思想再推上一个高度。在会评阶段的评审中,分阶段评审的思路同样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与实践。传统上,会评阶段常常侧重于专家的主观判断,而随着评审过程的不断细化和深化,未来可以尝试在会评阶段也引入分阶段的方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甚至是科研模式发生重要变化的时代,差额评审环境下,对会评专家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能做出科学判断的工作强度也是非常大的。通过将会评阶段也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评审专家可以对函评胜出项目的创新性与科学性进行再次通盘评价,而后再进行项目的可执行性分析与实践方案的辅助评价。这种两阶段的评审方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会评专家的创新性思维,还能够使会评过程更加严谨,确保科研资助项目真正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科学价值。
相关专题:基金申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剑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44891-149790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