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这一段花了很多时间在开发新的检测设备上,从无到有这种工作对精力的消耗还是挺大的。从传感器加工到系统调试都需要反复修正,但是最终能在显示屏上看到一串一串快速涌出的数组,总算还是把原来设想的高通量检测实现了,算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其实在这个快两个月的过程中,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时期的科学数据类型及数据获取,也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
人工智能正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重塑这个世界,而数据的力量,无疑可能是这场变革背后最关键的驱动力。然而,我们现在获取和处理数据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人类的认知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AI的发展。在环境领域,我们主要还是受到还原论思维的影响,倾向于将复杂的环境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孤立的部分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忽略了环境系统各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我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常常是片面的、局限的。AI的出现,可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还原论的新视角,它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并揭示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规律。
过去,数据分析追求的是可解释性和可理解性,目标是把数据转化成人类能够理解的知识。但AI,特别是深度学习,具备了从海量数据中自主提取复杂特征的能力。这意味着数据的价值不再局限于人类能够理解的表象,而是极大可能蕴藏着超越我们认知的复杂性。传统的污染物来源解析方法往往依赖于排放清单和扩散模型,这些方法难以准确追踪非点源污染和突发性污染事件。而AI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环境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自动识别污染源指纹,并追踪污染物的扩散路径,实现更精准的来源解析,这实际上突破了人类传统认知模型对于复杂系统溯源的局限性。目前来看,我们可能需要承认,AI的视角与我们不同,它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我们过去积累的知识,是基于特定视角和认知框架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理解和应用需求。但在AI面前,这些知识体系可能并非最优,甚至会成为效率的绊脚石。例如,我们习惯于把世界划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的学科,但在真实世界中,这些学科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如果AI仅仅基于这些割裂的知识体系进行学习,就难以捕捉到真实世界的完整图景。传统知识体系往往将环境问题割裂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独立的研究领域。然而,这些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例如,大气沉降可以将污染物输送到水体和土壤中,导致复合污染。AI在这里的价值在于,它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环境要素的数据整合起来,构建一个统一的知识网络,从而实现对环境问题的整体性理解。这实际上与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的整体性、关联性相契合。
下来我们更深入一步理解和思考,如果面向AI的数据不再受限于人类的理解,那么数据获取的途径也将变得更加多样和高效。过去,我们需要人为地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清洗数据,这些环节都受到人类认知和经验的限制。而面向AI的数据获取,可以采用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式。我们目前的环境监测站点数量有限,一般难以覆盖所有时间和空间尺度,这导致我们对环境质量的认知常常只能算是盲人摸象。 而AI却可以通过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传感器等多源数据,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环境质量的全息感知。这种全息感知超越了人类感官的局限,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精准的环境信息。因此,面向AI的数据,必须打破人类认知的束缚,允许包含高度复杂、甚至难以解释的信息。这种复杂性,源于真实世界中各种因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是人为简化和抽象的结果。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混合数据,我们需要在测量方法和测量原理上有所突破。传统的传感器往往只能测量单一物理量,例如温度、湿度、压力等等。而现实世界中,各种物理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开发新型的传感器,能够同时测量多种物理量,并且能够感知到人类无法感知的微小变化。现在在使用的环境监测传感器,往往存在灵敏度低、选择性差、易受干扰等等各种问题。笔者近些年计较感兴趣的新型传感器,比如高通量传感器、量子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能够检测传统传感器难以检测的痕量污染物或污染的组合特性,可能可以实现对环境微变化的实时监测,为我们提供更及时、更准确的专业信息。
最后,我想提一下,面向AI的数据范式变革可能涉及一场深刻的涉及科学本质的基本革命。很明显,要求我们科研工作者能够突破传统的认知框架,重新审视数据的本质,探索全新的数据获取和处理方式。这个可能才是AI对科学影响最大的地方。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剑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44891-149290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