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本文是在“当知识愈发易得,理解力和创意便会愈发珍贵”一文后与黄河宁教授等的讨论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进行了拓展延申,特此感谢读者们的启发性评论和辩论。
任何知识都是有价值的,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给人带来指引、启发或警示,只是知识的具体价值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所变化。具体来说,知识的价值应该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绝对价值,一个是相对价值。如果把知识的绝对价值认定为是不变的,那么知识的相对价值在不同的情境下却会有较大的变化。在知识整体上很匮乏的年代,知识的相对价值就会更大;而随着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知识的相对价值就会逐渐的减少。这就好比同样是一辆自行车,它的绝对价值应该是始终不变的,但是它的相对价值却随经济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在以前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它的相对价值就会显得很大;但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富裕,自行车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它的相对价值就低了很多。
对知识掌握同样也可以分成至少两个层次:一是初步掌握,二是带有顿悟性的融会贯通。带有顿悟性的融会贯通,至少有以下一些标志:一个是以前从未见过的题目自己能独立地做出来,或是以前从未学习过的解法,自己能够依靠自己的摸索构思出来,或是以前没有学习过和看过的知识要点,自己能够仅凭自己的学识积累和感悟就得到了与之相同或类似的认识;二是以前人类没有发现的知识,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创造而发现出来,或是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里的缺陷漏洞能够被自己独立地找出来。
知识的教育价值也同样存在动态变化的现象。在人类(或某个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总量较少的时候,知识对人类(或某个个体)的教育价值就相对更大,但当知识越来越多之后,知识对于教育的启发性价值会呈现非线性变化特征。具体而言:一方面,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尤其是当‘知识积累’和‘对知识的反思咀嚼’均达到了一定程度后,人脑就有可能会产生顿悟现象和智识能力跃迁的现象;但另一方面,当同类知识积累过多之后,其新增的同类知识对于人脑的启发性价值就会呈现边际递减的现象。更为详细地:要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没有足够的学习强度和训练强度是做不到的或是不稳固的;但是,当知识积累过多,尤其是对重复性知识和同质化知识了解过多、投入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过长,则反倒可能会过度占据和甚至浪费大脑空间,导致时间精力投入的浪费,更严重的是,这种过度拟合和过度训练还可能会导致大脑反思能力的弱化和灵性空间减少。
综上所述,在知识总量几何级增长的当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知识的价值和教育的模式。深入理解和体会知识的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有助于我们科学看待知识的作用和梳理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包括自学和自我教育方法);区分‘了解’与‘掌握’的深浅层次,能够指引教育的目标与方法;认识知识积累与教育价值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能帮助我们设计更加合理的教学体系和学习策略,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的来说,现代教育应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创新精神的激发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和重复训练。教育的重心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和初级掌握,更应致力于培养学习者向‘顿悟性融会贯通’迈进的能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知识体系不断演进的洪流中,真正发挥知识的最大价值,并培养出具有适应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的未来人才。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钟定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34816-150000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