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
当知识愈发易得,理解力和创意便会愈发珍贵 精选
2025-8-25 09:40
阅读:4864

引子:从古老的竹简到现代的数字洪流,知识的载体、传播方式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价值定位,都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革命。每一次革命都重新定义了“书籍”的形式,也重塑了人类获取、处理和应用知识的方式。随着人类社会逐渐步入数字化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在知识愈发易得的同时,人脑的独特理解力和创意便会愈发珍贵。

一、知识载体的历史演变与价值转移

(一)在知识稀缺的古代社会:知识载体与知识本身同样珍贵

在古代社会,知识的获取与保存是极其艰难且耗费巨大的工程。那时的竹简、甲骨、丝帛、羊皮纸,乃至后来发明的纸张,均是需要耗费巨大资源和人力才能制成的珍贵载体。一片片竹简的刻写,需要匠人的精雕细琢;一张张纸片尤其是书籍的诞生,凝聚着造纸工匠与出版者的汗水与智慧。因此,时间越是古远,书籍本身越是一种稀有且昂贵的财富。

在造纸术发明前的中国,一片竹简上只能书写几十个字,一部《论语》就需要数百片竹简,重量可达数十斤。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书积如丘山”,而这些典籍的抄写、保存和传播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中世纪欧洲的情况同样如此。修道院的抄写员需要花费数月时间手工抄写一本圣经,同时羊皮纸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这就导致一本精美装饰的手抄本价值甚至可等同于当时的一座葡萄园。这种知识载体的稀缺性使得知识成为特权阶层的专属品,也塑造了知识即权力的社会结构。

需要补充的是,彼时书籍的宝贵,并不仅仅在于其物质载体的昂贵。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它们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是知识传承的唯一途径。在文字发明之前,知识的传播主要依赖口耳相传,极易失真和遗失。而文字的出现,使得知识得以被记录、保存和跨越时空的传递。每一卷竹简、每一册手抄本,都可能是一个学派思想的精华,一部历史的缩影,或是一门技艺的秘诀。

由此便进一步导致在那些古老年代里,知识的获取权往往掌握在少数精英阶层手中:帝王、贵族、祭司、以及那些皓首穷经的士大夫。他们是知识的守护者、诠释者和传播者,学富五车往往即可代表着无上的荣耀和权力。普通民众即便有机会接触到文字,也往往因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的匮乏而难以深入学习。知识的稀缺性,使其成为了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人晋升和家族兴旺的关键。

因此,总的来说,在古代社会中,知识传承一直是极为重要和极有价值的事情。它不仅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社会秩序、政治稳定和技术进步的基石。一部《论语》、一部《史记》、一部《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或其他的大百科全书等等,都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传承、历史的记录和知识财富的宝藏。它们被小心翼翼地抄写、保存,甚至会出现为了争夺一部孤本而引发冲突的现象。这种对知识的敬畏和珍视,根植于其稀缺性和其所承载的巨大价值。

(二)近现代社会的演变:知识的普及与信息爆炸的序曲

进入近现代社会,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良与普及,特别是活字印刷术和古腾堡印刷机等的发明,使书籍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书籍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促成了书籍的数量开始激增。这一技术领域的变革直接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以及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等。与此同时,随着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知识开始从修道院、藏经阁和贵族书房走向了市民社会,从而逐渐使得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图书馆、学校、报纸、杂志等的出现,让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高效。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里,书籍纸张和知识媒介虽不再像古代那般遥不可及,但依然显得非常宝贵。拥有一套百科全书,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文化底蕴;能够阅读报纸,代表着对时事政治的关注;接受高等教育,则是个人实现阶层跃升的重要途径。知识的获取虽然相对容易,但要深入学习、融会贯通,仍然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系统的繁荣,知识的“可得性”、“应用性”和“系统性”也得到了极大增强(准确地说,‘社会经济’和‘知识’这二者是一个互相决定和互相促进的过程)。人们渴望通过阅读、学习来获取信息、增长见识。掌握专业知识,是成为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人士的必备条件。知识经济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技能经济的萌芽与繁荣,使得拥有特定技能和知识信息的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进入现代社会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各类网络数据库、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海量信息逐渐唾手可得。人们不再需要走进图书馆,就能在指尖轻点之间,访问到全球范围内的知识宝库。

然而,现代社会尤其当代社会既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知识的“可得性”虽然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一个新的重大问题是:我们真的理解和消化了这些知识吗?

(三)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廉价化与理解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更加令人们震惊的是,人工智能特别是大语言模型(LLMs)的飞速发展,正在彻底颠覆我们对知识的认知和获取方式。曾经需要四处寻找并需要人脑花费数年时间寒窗苦读才能得到与掌握的知识,现在的AI可以在瞬间完成检索、总结、甚至生成。AI可以阅读海量的文献,提炼核心观点;可以翻译各种语言,打破文化壁垒;可以生成代码、文章、图像、音乐,甚至研究报告。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获取成本,被前所未有地压缩。

因此,在AI的推动下,知识本身正在变得越来越‘廉价’。这里的“廉价”并非指其价值的降低,而是指其“获取门槛”和“稀缺性”的降低。任何人都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AI获得关于任何主题的初步信息。AI成为了一个无所不知的超级大脑,它能回答你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甚至模拟不同专家和学派的观点。

二、数字时代‘知识通胀’背景下,人脑的独特价值何在?

当知识不再是稀缺资源,甚至可以被AI大规模复制和生成时,知识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地位便受到了挑战。因为,如果AI可以轻易地掌握和呈现知识,甚至生产知识,那么人类大脑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笔者认为,终极的答案也许是:人脑对于知识的独特理解力和创意。具体论述如下。

(一)何为理解力?理解力应是从“知道是什么”到“知道为什么”和“如何应用”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理解力也许是区分人与机器,尤其是区分高水平思考与低水平思考的关键。理解力不仅仅是记住事实或信息,更深层次地,它应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批判性思维:面对AI生成的海量信息,人类需要具备辨别真伪、评估信息来源、识别偏见和谬误的能力。AI虽然能生成看似合理的回答,但其背后常常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判断”。如何识别和判断AI的理解力和判断力,需要人类的引导、把关和纠正。人类的批判性思维(尽管不是每个人都拥有或同量拥有),尤其是兼有对现实的真实接触和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具身的人类大脑,才能够更加可靠地穿透信息的表象,质疑其逻辑,评估其可靠性。

2.基于具身性的实体生活体验基础上的知识联想与知识整合:知识是碎片化的,而理解力则在于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涉及到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获取信息,并将它们融会贯通,构建出新的概念模型或解决方案。AI可以检索和总结,但真正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创新性整合,形成深刻洞察与哲理式关联,仍是有着具身的实体和有着丰富的实体生活体验的人类的强项。

3.深度洞察:理解力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真正高深的理解力,意味着能够看到事物的多重维度,预见其潜在影响,并从中发现新的机会或挑战。AI在模式识别方面虽然表现出色,但要形成真正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深度洞察,往往需要人类的直觉、经验和对复杂情境的把握。

4.情境感知与应用:知识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和应用场景,就如同无源之水。真正的理解力,需要将抽象的知识与现实世界的问题相结合,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挑战。更为具体地,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这往往涉及到对世界万物的观察与体察,对各学科内部乃至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原理的洞察与融会贯通;而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说,这往往涉及到对人性的理解、对社会动态的洞察以及对伦理道德的考量。不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AI虽然能提供解决方案,但其对真实的世界万物的具身性的观察与理解,以及对于人类情感和社会复杂性的理解仍然有限。

5.元认知:即“关于认知的认知”,也就是理解自己如何理解、指导自己该如何学习的能力。在知识唾手可得的时代,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知道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思考,比单纯拥有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关于理解力的上述5个特征,需要补充的是,虽然这几个方面互有重合之处,并不能简单地彻底相互分离,但同时这5个特征也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因此都是理解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

(二)创意:从“已知”到“未知”的飞跃

如果说理解力是深入挖掘知识的深度和相互连接度,那么创意则是拓展知识的广度,是从“已知”走向“未知”的飞跃。当AI可以高效地处理和重组现有信息时,真正原创的、带来突破性变革的创意,便成为了无价之宝。更为具体地,创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原创性与独特性:创意不仅仅是现有元素的排列组合,更是产生前所未有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想法、产品或解决方案。AI虽然可以生成各种变体,甚至在某些方面展现出“创造性”,但其本质是基于对现有数据的学习和模仿。真正意义上的原创,往往源于人类的灵感、想象力、非线性思维和对突破常规的渴望。

2.问题识别与定义:创意的第一步往往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识别和定义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洞察到真正的痛点,提出前瞻性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创意活动。AI可以根据指令解决问题,但它不擅长主动发现并定义那些尚未被明确表达的问题。

3.跳出框架思维:创意往往意味着打破既有模式、挑战传统观念、提出颠覆性的设想。这需要勇气、冒险精神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AI的优势在于其逻辑性和效率,但它很难自发地跳出其训练数据的框架,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叛逆性”思考。

4.审美与情感:不论是科学知识领域,还是艺术和设计领域的创意,都不仅仅是技术和功能的体现,更是对人类情感、文化、审美的深刻表达。AI可以生成令人惊叹的艺术品,但其背后缺乏人类创作者所赋予的情感深度、文化内涵和个人体验。真正打动人心的创意,往往是情感与理性的完美结合。而对于科学知识来说,虽然AI可以梳理、组合现有知识,挖掘现有知识的缺漏之处甚至创造知识,但其缺乏人类大脑所具有的对世界万物的真实的具身性质的感知,和缺乏基于这种具身性质的真实感知和真实感悟的对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检验能力。真正普适性的新知识和新理论,一定要在具身性质的体验和感知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检验与确认。

5.愿景与目的:伟大的创意往往伴随着清晰的愿景和崇高的目的。它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是为了塑造未来、影响社会。这种深层次的驱动力,源于人类的价值观、信仰和对意义的追求,而这更应是没有具身性质的真实体验和真实感悟的AI所无法模拟的。

三、对未来的展望:人机协作,基于理解力与创意的协同共生

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的廉价化并非意味着知识的贬值,而是其价值形态的转变。它将促使人类从传统的“知识记忆者”和“信息搬运工”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中去——即理解和创意。

未来的教育体系将不再仅仅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应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学习将不再是记忆标准答案,而是理解知识、体验真知、探索未知、提出问题以及协作解决挑战的过程。

在职场中,那些依赖重复性知识操作和信息处理的岗位将逐渐被AI取代。而那些需要深刻理解复杂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进行战略规划、以及需要高度人际互动和情感智能的岗位,将变得愈发重要与普遍。展望未来,人类终将与AI形成这样一种共生关系:AI负责处理海量数据、执行重复任务、提供信息支持;而人类则负责设定目标、提出假设、进行深度理解、做出关键决策、并注入独特的创意和人文关怀。

结语:

理解力和创意,是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核心特质。它们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在AI时代保持独特价值和竞争力的关键。当知识触手可及,我们更需要磨砺心智,培养洞察力,激发想象力。因为,只有通过深刻的理解,我们才能驾驭知识的洪流;只有通过不竭的创意,我们才能开创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在知识愈发易得的未来,理解力和创意将如同灯塔,指引我们穿越信息的迷雾,抵达智慧的彼岸。

 

微信图片_20250805094906_130_103.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钟定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34816-149898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