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_科学研究是快乐的,也应该是快乐的。

博文

突破性学术成就与同行评议之间的悖论关系——关于科学认知与评价机制的深层探讨 精选

已有 6208 次阅读 2025-4-9 17:20 |个人分类:教育教学与科研方法、学术评价|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突破性学术成就与同行评议机制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微妙而深刻的悖论关系。具体而言,这种悖论关系的核心表现在于:科学共同体既需要依靠同行评议来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又常常因为这种机制的内在局限而阻碍真正革命性思想的诞生。正如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指出的,科学领域的范式转换往往首先遭遇学术主流的抵制。本文将从认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这一悖论的表现形式、形成机制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实验观察类成果的验证逻辑

在常规科学研究范畴内,同行评议确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依赖实验数据的突破性发现,同行评议展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为例,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获得的实验数据,经过全球数千名物理学家的交叉验证才最终确认。这种验证过程符合卡尔·波普尔提出的"证伪主义"原则,即通过可重复的实验观察来验证假说(评审专家甚至可以无需完全理解该理论创新)。

在生命科学领域,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早期发展同样证明了同行评议的有效性。当杜德娜和卡彭蒂耶在2012年发表开创性论文时,其提供的体外实验数据清晰展示了Cas9蛋白的基因剪切能力,这使得同行专家能够基于标准化实验流程进行验证和拓展运用。

总的来说,实验类突破性研究的验证与认定,通常具有至少以下三个相同特征:可重复的操作步骤、可量化的观测指标、明确的验证标准,这些都为同行评议提供了客观基础。

二、理论突破验证中所面临的认知门槛

然而,当涉及存在高度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思想创新的理论突破时,同行评议机制便开始显现其结构性缺陷。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实验类成果,当突破程度超出当前范式时仍可能遭遇评议困境,这就与认知门槛等因素有关了。

爱因斯坦1905年发表狭义相对论时,据说全球真正能理解其数学推导和物理思想的学者不超过十人。其他领域的或大或小的理论突破、错误修正或观念革新也往往存在类似的现象,即:由于认知门槛或心理门槛过高导致能迈过这个门槛的人较少或很少,相应地该成果被接受和公认的时间往往较长。以至于普朗克曾坦言:“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并不是靠说服反对者并让他们领悟,而是通过这些反对者们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这段话虽然有些过于极端和悲观(因为,在科学史上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严重和普遍),但其中所描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我想,一个更为简洁且平和的说法应该是:如果一个理论被轻易接受,反而证明它不够革命性,或者是在理解的难度上还不够高。

更为具体地,上述这种现象可能源于人类认知中所存在的以下三个基本限制:

1.专业壁垒导致的"认知盲区":专家在特定领域的精深造诣往往伴随着对其他领域的知识盲区(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脑往往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进行既广泛又深入的全面学习)。当跨学科创新出现时,单一领域的评审者可能缺乏进行准确评价所需的认知框架和知识完整度。

2.思维范式的路径依赖:高强度的“常规科学”训练使学者形成了特定的思维定式。比如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当时的许多天文学家仍或主动或被动地固守托勒密体系的认知框架。

3.理论创新程度与理解力的正相关关系:理论的突破性与其被理解难度往往呈正相关。比如,数学家格罗滕迪克的抽象代数几何工作,据说在其发表三十年后才被主流数学界完全消化,而这个‘完全消化’是被真正完全消化了和理解通透了,还是仅仅是被部分理解了而在许多层面仍然仅仅是被照猫画虎地被其他人所模仿和熟悉了而已呢?

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叠加影响

除上文所提到的认知因素外,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叠加影响也加剧了这一悖论,具体包括:

1.学术权威的保守倾向,使得已建立声誉的学者更倾向维护现有范式。尤其是在行为表现上,许多评审者往往会高估短期可验证成果的价值,而低估需要长期沉思和长期检验的理论突破。

2.学术共同体的利益格局的影响,新兴领域可能威胁现有学术权力结构。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后,受到主流地质学界的集体抵制居然长达半个多世纪。

3.评价指标的异化影响:在现代科研管理中的量化指标驱动下,研究者和评审者都更倾向选择"安全系数高"的渐进式创新。"创造性破坏"的突破性学术成果在常规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中常被刻意规避,这就容易进一步导致有勇气和有能力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人更加稀少(这种能力和勇气也是需要和可以被锻炼出来的)。

四、可能的解决路径

面对这一悖论式困境,科学共同体需要从多维度探索改进方案。具体的可行举措比如:

1.开放评审与出版后评议。比如通过预印本平台结合开放评审机制,允许成果先发布后评议。

2.跨代际评审。越是年轻的头脑,越不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和既得利益心理的影响,因此,可以考虑建立比如“青年学者评审团”之类的学术评议制度,由40岁以下的年轻学者组成特别评审组来协同参与评估颠覆性学术成果。

3.人工智能辅助评审。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能初步识别研究的创新度。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突破,借助甚至依托人工智能来进行常规学术评审和颠覆性学术成果的学术评审,也许会成为今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4.高风险投资式的科研资助机制:建议可以划拨适当比例的资金来设立"高风险高回报"式的项目评审和项目资助模式,专门支持可能颠覆现有认知的研究,尤其是要为被认定为‘天才’或‘潜在天才’的研究者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

结语:有关上述悖论的辩证认识

回望科学史,突破性成就与同行评议的悖论关系本质上是人类认知有限性与知识无限性矛盾的体现。这种悖论不可能被完全消除,但通过改进评审机制、强化学术宽容文化、发展新的评价工具等,可以将其转化为科学进步的动力。在保持必要规范的同时,为突破性和颠覆性思想保留制度性通道,或许是破解这一悖论的最优解。

许多重大学术突破的历程表明,真正重大的突破往往产生于主流视野之外。对于当代的中国科技创新而言,上述悖论关系的深度辨析说明,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需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评价体系:既保持"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功能,又为"非共识创新"设立特殊通道。如何构建‘既能保证科研规范,又能充分满足原始创新的自发萌动式的生态需求’的科技体系,也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完善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课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34816-1481308.html

上一篇: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评估体系的变革探讨
下一篇:学生科技竞赛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参赛者应为核心内容的主要贡献者
收藏 IP: 112.0.78.*| 热度|

34 辜英求 檀成龙 许培扬 晏成和 王涛 钱大鹏 张学文 张坤 孙颉 杨正瓴 尤明庆 高宏 雒运强 崔锦华 朱林 谷云乐 刘进平 钟炳 冯兆东 任国玉 高友鹤 刘俊华 郑永军 农绍庄 秦四清 朱爱军 朱晓刚 黄河宁 王世立 李剑超 马鸣 管克英 宁利中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