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毕业季来了,分享几个作为项目班子成员的感慨。
刚刚主持一个条线工作的时候,会碰到别人的不认可。比如去年我给出一个创意让小伙伴编制QC文件。结果绝大部分人都不看好。其实我本人获得过一次上海市QC三等奖、一次上海市一等奖和国家QC优秀奖,我以为我有说服力然而并不是。后来有个小伙子抱着试试的态度,然后他去年拿到了上海市QC一等奖和国家QC三等奖。成绩是闪亮的,所以今年让同事做QC,大家有点相信了。当然,今年已经拿到了上海市QC一等奖,国家QC奖唾手可得。
刚刚主持一个条线工作的时候,往往刚开始的倾向是指导自己熟悉的内容,就如我写方案从未被集团退回过,所以我刚开始就是指导一个技术同事做方案。但随着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时间越来越忙,指导别人就从本科生指导小学生渐渐过渡到如本科生指导高中生了。这个时候是和条线一起思考解决思路,我只能提供大致的框架和思路。
我会经常思考还有哪些工作是领导和其他同事没有想到的、但事实比较重要的。因为这个时候我就从接受任务到接受目标转变。就如同我接到分公司指派做好技术条线工作、协助项目负责人做好项目工作,这个是军令状。但具体我向谁发布什么任务,这个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就如同一个将军拿到军令状是攻下某个城池,至于他发布水攻、火攻等等,是他自己的权限。
做班子成员,要有大局观(就是领导和父母心态),看到小伙伴进步则喜悦的程度。但其实有时候我也会焦虑,因为年轻人对老年人有时候会有知识的碾压(对中年人不太明显)。现在农村很多老年人并不如以前社会那么吃香,因为他们的经验被现代年轻人借助Deepseek之类的工具打败了。
年轻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眼高于顶。有个段子:刚工作2~3年的本科毕业生能接受三四千的月薪,但刚毕业的大学生非五千不去。这些年轻的大学生说一千五的租房加上一千五的吃喝加上一千五的衣着交际等,低于五千没法活。好吧,这些人怎么说呢,读个大学居然不了解除了成本定价法还有供需定价法。
我最近在看论文,好几篇论文都是说所在的公司具有几点待改进的地方然后提了一些建议。好吧,研究生嘛,学术研究可以,具体实操就要认真点了。
其实职业化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如果很多大佬看一眼某某就得到了相当深度的洞见,这个是需要在实践中打磨的,不是读两三年书就容易获得的。
最后,关于职业和学业,不断获得正反馈,突破是早晚的事。不信?可以问问Deepseek!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崔雷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26446-149382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