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要赢得科技话语权,离不开强大的科技实力,同样需要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科技期刊。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科技期刊的发展,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的支持下,中国科技期刊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一批高水平期刊在国际上初显影响力,以集群化发展为特色的出版体制探索取得明显成效。当然,我们也非常清楚,与世界科技期刊强国相比,我国虽有少数顶尖期刊,但整体实力比较弱,还有少数期刊过于追求发展速度,降低对学术质量的要求。要加快追赶世界科技期刊强国的步伐,解决当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但何谓高质量发展,并没有标准答案。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高质量发展因刊而异,因时而异。例如,对于一本综合性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包括发表论文不能太少,尽量覆盖整个学科领域,不能因为某些指标而控制发文数量;而对于一本小领域的期刊,则要能深入学科研究前沿,把握世界研究趋势。下面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对于英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对于科技期刊要有全面的认识。不同学科的期刊有不同的特点,同一学科的期刊由于办刊宗旨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出版形态,所以对于期刊的评价,除了一些基本的出版要求(如编校质量),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或者少数几个指标去衡量。我们应该鼓励期刊结合学科特点,探寻有特色的发展道路。科技期刊强国的愿景之下,一定是多样性的期刊存在,有综合性期刊,有专业期刊,有发文量大的期刊,有发文量小的期刊。认识到这样一种存在,出版单位要明确期刊宗旨,坚持期刊发展方向,不能一味追热点和高被引,管理单位要鼓励各种期刊寻求最优的发展路径,慎重使用期刊发展指挥棒。
其次,当前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数量依然偏少。在卓越计划的支持下,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数量快速提升,但由于基数比较小,总体量仍然不大。这一方面让中国绝大部分的高水平论文不能发表在中国的科技期刊上,另一方向让部分出版单位谨小慎微,害怕出错,虽然保证了期刊的正常出版,但也影响了期刊寻求突破性创新的积极性。我们需要足够的期刊发表科研成果,同时也需要给编辑进行出版创新探索的空间。让编辑能从实践中甚至失败中探索新的期刊发展思路,这样也有助于摆脱长期跟随国外出版模式的困境。
再次,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普遍发文类型单一,以研究论文和综述论文为主,少见发表个人学术观点及前瞻性强的评论性短文。我们需要认识到,科技期刊不只是研究成果的发表地,同时也要鼓励科研人员在讨论中碰撞创新点,塑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宣传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不同形态的文章有不同的作用,科学家关注最新的研究论文,研究生、博士后会对于职业发展感兴趣,而社会大众也想了解科学家对于某些科技相关问题(如环境保护和太空探索)的思考和见解。目前受某些评价指标的影响,很多期刊不愿意花时间去开拓有价值但引用次数不一定高的新栏目。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期刊都开设上述各种栏目,但在进行期刊评价时要充分肯定这些栏目的价值。
再次,要正确认识并尊重期刊发展规律。中国科技期刊既要有紧迫感,加快发展步伐,又要以十年树木、百年树刊的信念坚持长期发展。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大家对于快速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实力有了统一的认识。在各种政策的推动下,科技期刊建设呈现出大干快上的火热局面。全社会办刊主动性的提升,值得大力肯定,但也存在出版单位设置不合理的目标,如要求期刊某些指标在短期内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从而催生了期刊有违学术道德行为的发生,影响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声誉。纵观世界科技期刊发展史,经典期刊需要一代一代编辑和读者的培育才能被全世界认可。即使有了新的出版技术加持,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也很难一蹴而就,欲速则不达。我们既要意识到期刊出版的紧迫性,又要遵守科技期刊发展规律,守正创新,久久为功。
最后,充分发挥集群化办刊制度优势。培育世界一流期刊很难,所以办刊路径的选择非常重要。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经验来看,集群化的办刊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办刊资源,快速培育高质量期刊。期刊的集群会带来出版力量的集聚,这样就可以优化岗位分工,建立更符合出版规律的组织架构,例如科学编辑团队、编校出版团队、新媒体团队。期刊的集群还会带来学术资源的集聚,从而能更好地策划品牌活动,提升期刊影响力,如学术会议、奖项评选。多刊编辑部或者出版中心可以逐步探索出版工作的整合,提质增效;不能直接进行集群化探索的单刊,依然可以把集群化的经验运用到单刊出理(例如编辑岗位分类管理)当中,助力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发挥特长,充分发展,科技期刊的发展必然是异彩纷呈的,这也如同一片森林,既有参天大树,也有如茵绿草。期待中国早日建成世界科技期刊强国!
说明:本文是去年为某杂志准备的一篇短文,因各种原因未能发表。其中可能不乏谬误,却是自己的一点思考,以期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