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中国激光》创刊50周年,我一直想写点东西,但一直没有动笔(键盘)。原因也简单,我直接为《中国激光》服务的时间不长,而且是在编辑生涯的初期,算是新入行的,没有经验,也没有能力为期刊做什么贡献。眼看2024年快要结束,到明年就不是50周年了,这是真正的deadline。
我的编辑生涯开始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那时《中国激光》等3刊已经组成联合编辑部,只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还是单刊的编辑部。我的工作都围绕这一本期刊开展。后来《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也加入到联合编辑部的大家庭,编辑的工作内容也随之改变,我与《中国激光》短暂而以漫长的交集就这样开始了。
联合编辑部按栏目处理稿件,三本中文刊同一个栏目的稿件都由一个编辑来处理。工作包括初审,请专家外审,跟作者退修稿件,文字编辑等。我已经记不清曾经负责处理过哪些方向的来稿,但肯定是远远超过研究生熟悉的方向,只能边干边学习。
有些流程性质的东西多操作几遍基本上也就熟悉了,有两块工作需要下大力气,一是编校,二是找审稿人。这两方面的工作,都没有太多的捷径。
对编校来说,一是熟悉编校规则,二是多编稿。编校规则方面,幸好有陈浩元老师编的十八讲,认真学习后可以对相关规划有个全面的认识,有需要还可以翻阅各种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当时《中国激光》的责编是杨老师,我有不少稿件被杨老师叫到办公室当面订正的,虽有几分压力,却也打下了一些基础。后来编辑部还搞过编校技能竞赛,我也侥幸得奖过。
稿件送审方向广泛,哪些专家能审哪些稿件,很难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直接的帮助,只能靠自己积累。这种专家资源的积累,一方面来源于作者的投稿,作者能发表什么方向的文章就能审那个方向的文章。通过几年的积累,自己在脑子里有了一个大概的专家分布图,能应付大部分的送审工作。一些当时投稿的研究生,现在成了出色的专家,很多也在为我们的期刊服务。再有就是能从一些科研新闻当中了解到专家的研究方向。当时没有什么AI工具,只能靠自己攒资源。
稿件送审有一定的回避原则,尽量找不同单位的、不同城市的专家审稿。对于权威专家的稿件,一样需要找高水平的专家认真审稿。记得《中国激光》收到过一篇姚建铨院士课题组太赫兹方面的综述投稿,作者有推荐的审稿人,为了使审稿更加公平客观我特意邀请了太赫兹领域著名的华人科学家张希成教授审稿,文章后来发表了,下载和引用数据还是不错的。《中国激光》单盲审稿,时间已经过去了近20年,公开部分审稿信息想来也不会影响学术交流了。前几天我还想再看看当时的审稿意见,但不知何故审稿系统里面没有了具体的审稿意见。
稿件处理过程也是个学习的过程,我从送审的稿件中学到了很专业知识,认识了很多专家。后来,我从处理三刊的稿件又转到专门处理《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的稿件,后来又去做英文刊,就慢慢淡出了《中国激光》稿件的处理工作。
我当《中国激光》栏目编辑大概只有两年的时间,要说有什么具体收获,确也很难一一讲清楚。就个人来说,没有昨日之我,就没有今日之我;但就期刊来说,没有昨日之我,依然会有今日之期刊。普通人之于团队或集体,大概都是这样的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