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文章是一次长征
前几天收到eLife的接收函,至此经历了20个月的漫长投稿后,文章终于尘埃落定。这篇文章出来的非常不容易,即便只是在eLife上也经过三轮的审稿,还好eLife较快,最终意见都是经过专家集体讨论后决定的,剔除了一些故意刁难作者的观点,审稿意见一般比较中肯。伴随投稿过程的坎坷,这期间我的心态像是过山车似的,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都说挫折是一种财富,或许现实就是这样。在你经历足够多的黑暗后,黎明的第一曙光才能照亮你的双眼。
从2016年9月开始投稿,第一站是Gene Development。因为这个课题是紧接着导师在美国的工作,而导师的成果就发表在GD上,所以想做一下尝试。不出所料,没被送审,直接被拒。这个老牌杂志要求依旧很高,属于继CNS之后的第二梯队,我对它一直是顶礼膜拜。失去了念想,只能开启第二站:Nature Communication。相信各位对它不陌生,Nature子刊,由于一路飙升的影响因子,目前在国内非常受欢迎。还好,NC的编辑给送审了,经过一个半月的审稿后意见回来了,修改重投!与导师斟酌了审稿意见后,开始把所有精力投放在补充数据上。两个月,炼狱般的两个月,补充数据比最初做数据更痛苦!在年假的前一天,我们把文章投了回去,然后就是等待。年后返校的一周后,收到编辑部的意见,拒稿!顿时,有一种所有努力都白费的赶脚。其实投稿NC时,文章的数据量与现在的相差甚远,一些重要的结果都没有拿到,编辑部的拒稿也在情理之中。现在回首当初的稿子,很多问题都没有揭开面纱,课题研究都尚在朦胧阶段,怎么可能会被接收?
科研总得继续,投稿总得继续。第三站是PNAS,也被送审了,没有一个月的时间就回来意见了。编辑部很快对稿子做出裁定,通常是负面的结果,大牛实验室除外。遗憾的是,PNAS没有给修改的机会,直接拒稿!大概编辑衡量了审稿人的意见,认为作者两个月内无法完成回复。另一方面,杂志在那个时段可能稿源丰富,PNAS这种水平的杂志确实不愁缺乏好稿子。一路悲歌,难免会意志消沉,主动积极性降低。于是,我和导师讨论后,决定暂停投稿,集中精力补充实验数据。从NC和PNAS的审稿经历来看,两个杂志的意见非常相似,审稿人都看到了稿子的问题所在,而且直击核心。可见这个层次的审稿人一般都具备火眼金睛,若想还在这个档次的杂志溜圈,除了补充实验数据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痛定思痛,经历了4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战,稿子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时间也转眼到了2017年8月份,这期间导师以brief summary的形式投了一次Current Biology,拒稿!Current Biology风格迥异,向来以有趣、诱人的工作夺人眼球,看来我们的文章没有吸引到编辑。经历了一个月的再补充,也就是8月低,数据量大致有9成,我们决定将工作投在eLife上。ELife不用多说,不同寻常的明星杂志。2012年,由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伯克利大学著名生物学家Randy Schekman创办,号称要杀死影响因子。ELife的动作很利索,10月中旬编辑部回来意见,修改重投!三个reviewer 加一个reviewer editor等于是4个审稿人,可见eLife对稿子的把关还是相当严格的。面对十几条意见,我几乎是焦头烂额,只能硬扛着。经过了2个月艰苦卓绝的数据补充,在限定日期的前一天,我们把稿子重新上传给了杂志社。然后在期待和忐忑中度过了将近1个月,那种感觉不是很好。但是,由于之前经历了,这时候我的心态相对平稳很多。2018年1月中旬,收到编辑关于第一轮修改的意见,继续修改重投!一般杂志是不存在第二轮修改的,但是由于我们仅有一个数据出现矛盾,编辑又给了一次修改的机会。探讨了之后,导师认为没有限定回复时间的审稿意见很负面,看似是一次机会,但是感觉若隐若现,估计又要悲剧了!心里真是五味杂陈,那种感觉难以形容。
有时候你别无选择,必须迎接挑战,即便是机会渺茫。夸张地说,对待论文投稿这件事,你真的要像个战士一样去战斗,在战争打响的第一枪开始就该做好牺牲的准备,要不然你失落给谁看?继续补充实验数据! 3月上旬,我们修回了稿子。时隔大概一个月,4月初某天的凌晨5点钟醒来,我看到了decision letter。数据已经OK,语言需要修改,杂志社会安排一个copy editor润色语言。但是,悬着的心并没有因此很踏实,直到10天后我收到文章的接收函。
至此,文章经历漫长的投稿历程后圆满落下帷幕,特别感谢导师一贯的支持。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做科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做数据-投稿-补数据一场拉锯战,需要你具备持续燃烧的科研热情。另外,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低期望高标准。切勿抱有侥幸心理,提升文章质量才是根本。每次投稿还是你的思想与审稿人的思想相互碰撞的过程,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学习大牛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从这个角度看,发表文章是一次长征,一次你接受科研洗礼的长征!
更多精彩文章见“旦博记”
相关专题:投稿与审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58962-110993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