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 精选
2018-3-31 09:21
阅读:15349

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

v2-8d3b6eb8ad6166a45315a0efec1be637_hd.jpg

读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是选择留在国内读博。博士生的年龄都不小了,要面对毕业和生存两个方面的压力,需要具备一定的素养才能完成学业。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博士生中尤其是硕博连读生很多都是觉得博士头衔好听,跟风去读的,却忽略了衡量自己适不适合读博?

作为一名拼搏在读博一线的研究生,经历过新鲜期的一腔热血,经历过稳定期的按部就班,也经历过倦怠期的身心俱疲,最后读往事如烟、云淡风轻。回首读博的这些年,时常反省自己,尝试找到科研困境的症结所在,领悟到成就一个优秀的博士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仅从读博人自身的角度来,你应该具备以下四点素养。

首先,吃苦耐劳的精神。读博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考验,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辛苦一点就打退堂鼓根本无法完成学业。可以这么说,90%以上的博士生都曾为自己的课题废寝忘食,虽然有时候身心疲惫,但为了拿到实验数据,你必须坚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经常亲自在烈日下,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去寻找水稻品种。如今老先生80有余,还时常工作在科研前线。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后辈永远学习。科研本就是一项非常辛苦的职业,敢于吃苦耐劳,并乐在苦中才是科研人应有的境界。

其次,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内向性格的人就适合读博做科研。常见到一些研究生在求学生涯中,由于沟通不畅而造成师生矛盾。师生一旦出现矛盾,科研进度必将受到干扰,所以博士生要取得优秀的科研成绩还需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还是从实验室其他成员学习技术和方法的基础,别人不经意间的一个提醒或点拨就可以避免你瞎忙一个周。

另外,很多科研人都有交际恐惧症,不善于交流,不敢于交流,这就对研究成果的传播产生了阻碍,必须克服这种恐惧。拒绝与别人交流,闭门造车是科研大忌。

再次,敏感的科研思维。科研人能取得怎样高度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科研思维是否敏感。科研思维不全是个人天赋,也与个人的基础知识是否牢固密切相关。科研思维更不是信口开河、夸夸其谈,需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性。

现在很多导师对于研究生的指导通常只给予一个模糊的方向,具体细节需要学生自己把握,这就离不开你的文献阅读和独立思考。当今科技日新月异,文献必须天天读,才能掌控一个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曾经听一个年轻有为的博导教育自己的学生说:“一天不读个30篇文献,你怎么做科研?”。听起来有些夸张,意思就是表达要多读文献。

最后,坚守一颗平常心。你距离真正的博士还差一颗平常心,多数科研是以失败为常态的工作,科研失败的概率远高于成功。科研不是简单的数据采集,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造成失败,需要你用平常心去对待失败。

科研还是日积月累的工作,不是华尔街的一夜暴富,抱着一颗积淀的平常心去工作。历史数次告诉我们:急功近利的科研不靠谱。

读博就是一种人生,意味着你以后将从事科研相关的职业,对科研的兴趣是选择的基础,以上四点是在此基础上的锦上添花。

当然,不是说每一点你都必须兼备,鼓励全面衡量自己之后再做选择。更重要的是,你有足够的自控力,能够沉下心来踏实地做些事情,研究的大门才会慢慢地向你敞开。

更多精彩文章见“旦博记”

qrcode_for_gh_98a83afc7d1a_258.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158962-110660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